上一版/ 06 版:特别报道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未名之光:“四杰”的启蒙锋芒与乡土叙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永睿
  十月革命为100多年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未名四杰”都翻译了不少俄罗斯、苏联文学作品。韦素园译有《外套》《黄花集》《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最后的光芒》等;韦丛芜译有《穷人》《罪与罚》等;李霁野译有《往星中》《黑假面人》《被侮辱与损害的》等。“未名四杰”翻译这些作品,意在使中国人了解“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鲁迅语),暴露旧中国的痼疾,激起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寻求民生解放的愿望。可以说,“未名四杰”这些译著,对于传播马列主义、宣传俄罗斯文学与苏联文学,激发人民追求真理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未名四杰”的主要成就在于翻译而不在于创作,但他们在小说创作上也作了有益的开拓,取得了突出成就,成就最大的当推台静农。台静农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著有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大笔勾画了“人间的酸辛和凄楚”,展现了二十年代皖西农村的生活图景,这些“还保留些乡土的语言”的大地之子的不同遭遇,汇成了作者故乡农村生活的总体画面,反映了作者遵循现实主义创作规律、展示劳动人民疾苦的本色。正因为此,鲁迅对他的小说评价很高:“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未名四杰”都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韦素园的病榻感悟、爱情书写、社会批判之作,或思索生命,或抒写真情,或针砭时弊,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李霁野的散文创作则以细腻的情感与质朴的笔触见长,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时代印记:或为乡土记忆与亲情眷恋,于日常琐事中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关注“人”的价值。台静农在台湾所著的散文集《龙坡杂文》等,笔法冲淡平和,引经据典而不晦涩,议论深刻而不玄奥,呈现出大巧若拙之美,成为雅俗共赏的“学者散文”典范,开创了台湾“隽永”一派文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很高成就的当推韦丛芜,代表诗集40节、600多行的《君山》。  (作者工作单位:安师大附属叶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