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特别报道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明强小学与“未名社”骨干成员的成长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黄圣凤
  1915年2月,叶集明强小学开班,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同时进入第一班学习。在各科老师的阵容里,包含江镜人、台介人、叶兰谷、台寿民、管更愚、董琢堂、管坦安、何棣伍、陈伯咸、叶兰谷、管厚寰等名字。这些人有的留学归来,有的受过国内高等教育,有的是反清的进士举人秀才,他们有能力,有情怀,不仅传播文化知识,也把开明进步之风吹到学生心上。
  老师江镜人,毕业于设于省府安庆的安徽师范学堂,担任过安徽省立第三师范校长(1919)、霍邱县教育局局长(1926)等职,他深感“开启民智”的重要,主张同“西人争学”,提倡普及教育以救国。他本着一颗爱国心,离职后回家乡叶集办学。他认为“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也”,要求学生“明礼仪”“讲勤奋”“进取心强”,让明强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学校”。
  老师台介人,日本弘文学院专科毕业,为人耿直严肃,学生们既怕他又敬他。他改变传统私塾教学的方式方法,主导推行新式教育,不准责骂学生,更不准体罚学生,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师生之间不再是封建的“师道尊严”,而是“心平气和”,“他笑容较少,略有傲态,……但也友好”。(李霁野语)
  老师董琢堂(董卓堂),秀才出身,经纶满腹。早年是李霁野的塾师,明强小学开班后,他进入新校,教国文和历史。他讲授的《论语》《孟子》等课程非常精彩。他敦促学生自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让他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他通过讲授诗文,引申发挥,告诉孩子们“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道理;他还“因材施教”,见韦素园学而不厌,课堂所授已“吃不饱”,就常给他单独讲授;他对待学生“宽严有度”,讲情理,不一味苛刻严厉,被誉为“教学有方的楷模”。
  老师孟振先,光绪二十年举人,宣统元年举孝廉方正,人品师德俱佳。本为霍邱县地方财政局局长,却心系家乡教育,辞官回乡创办蚕桑学校(1913年),后转为明强学校。
  老师韦凤章,乃韦素园、韦丛芜之长兄,教历史课。他知识面广,教育工作经验足,又有好口才。他的历史课既观点客观,又纵横捭阖,对学生历史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老师台林逸,保定陆军学校毕业,曾辞去军职回乡教书。他以行伍生涯的见识,给学生分析天下大势,预测社会动向,给学生思想启蒙。后来台林逸因家中人口多,生计艰难,又回军界任职。1925年,台静农等人和鲁迅办“未名社”,资金遇到困难,得到他大力支持,而且始终关切着家乡办女子学校的事情,有拳拳教育之心。
  明强小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们扎实的国学功底,也打开了最初的视野,更重要的,接受新的思潮,觑见了时代变革的曙光!他们之后走进“未名社”,站在了巨人的身边,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他们在明强小学接受的教育使然。
  (作者工作单位:叶集区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