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特别报道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红色星火,“未名社”中的革命身影 ——赵赤坪、王青士、李何林、王冶秋等共产党员活动侧记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成林
  “未名社”不仅是一个以翻译、出版为志业的现代文学团体,更是一处暗暗燃烧着革命火种的进步堡垒。鲁迅“宁愿作为无名的泥土,来栽植奇花和乔木”的信念,在这里获得了最质朴,也最炽烈的诠释。泥土无言,却滋养了最倔强的根芽;未名无声,却让一批共产党人得以在刀丛剑树间呼吸、生长、再出发。那个特殊年代,“未名社”的灯火下,曾映出多少中共党员坚毅的身影。
  1925年,在天津从事工运的中共党员赵赤坪因遭北洋军阀通缉,星夜入京。“未名社”让他以“发行员”身份留社,白天跑邮局、跑书摊,夜晚跑交通、跑组织。1928年,霍邱“文字暴动”失败,李何林、王青士、王冶秋等被列为“首要”,亦相继潜至北平。“未名社”把他们统统收作“小伙计”——站柜台、跑印刷、包邮包,既给了饭碗,更给了屏障。张林一、李云鹤、宋日昌等陆续来归,或借钱,或借宿,小小门市部成了风雨北平的“红色驿站”。
  赵赤坪,1902年生于叶集,1923年来到北京并进入俄文专科学校学习,同时在天津、北京一带从事党的工作。自1925年“未名社”成立后,赵赤坪就以该社职员身份搞发行做掩护,在京津一带发动群众,宣传共产主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926年3月18日,北平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段祺瑞政府的卖国罪行,然后去政府请愿。这个爱国行动遭到国民政府的残暴镇压,当场牺牲40多人,伤数百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未名社”年龄最小的韦丛芜和作为先锋战士的赵赤坪参加了这次爱国示威游行,在弹雨中他俩都身负枪伤,但是他们还奋不顾身地抢救重伤学生,引起了军阀暗探的注意。此后,赵赤坪的行动,常被反动特务盯梢,接着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组织上考虑到赵赤坪处境的危险,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便派他离开北平去广州参加毛泽东同志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赵赤坪转战鄂豫皖,三次入狱,三次“踢破牢门”。1930年又被迫潜回北平,仍在社内打工。1933年,赵赤坪再次被捕,解往南京宪兵司令部。酷刑之下,他咬定自己是“卖书跑腿”的,敌人拿不到证据才将他释放。他回到家乡叶集后,仍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领导群众抗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叶集成立南霍固县,赵赤坪被委任叶集镇镇长。大军南下后,叶集又陷入反动地主武装手里,赵赤坪率领几十人进山打游击,1948年4月19日弹尽被俘,不为敌人的严刑利诱所动,1948年4月22日,壮烈牺牲。
  王青士,1907年生,原名王之绾,霍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家乡霍邱县举行“文字暴动”后,为免遭国民党反动派抓捕来到“未名社”。公开身份是“未名社”门市部的“伙计”,与李何林一起,负责书刊印刷、校对,出售各进步书店、出版社交换来的书刊。在从事党的工作的同时,他除了卖书外,还兼画广告和设计书籍封面。1931年1月,王青士代表山东省委到上海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1月17日,由于叛徒告密被捕。2月7日深夜,王青士和同时被捕的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柔石等24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龙华,是上海龙华革命烈士之一。
  李何林,1904年生,霍邱县人,1924年肄业于南京东南大学,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7年随军北伐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霍邱“文字暴动”后被通缉,远逃北京,投奔“未名社”中的好友李霁野,被“未名社”接纳。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鲁迅论》《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的生平和杂文》等。
  王冶秋,1909年生,霍邱人,王青士胞弟。1925年入党时年仅16岁,人称“‘未名社’小老弟”。站柜台、跑印刷、烧锅炉,样样抢着干。1927年冬,张作霖侦缉队围捕,台静农借来一件破棉袍、一副墨镜,把他塞进煤车连夜送往天津,转海轮南下。这段经历后来被台静农写进小说《昨夜》,刊于《莽原》。
(作者工作单位:叶集区文旅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