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马启俊 1925年秋,在鲁迅先生的倡议、筹划、赞助和领导下,“未名社”在北京成立。“未名社”前后存在了7年多的时间,正式成员共6位,除了鲁迅、曹靖华外,其余4位都来自现今的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他们就是被称作“未名四杰”的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 “未名社”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领导下成长起来的进步文学团体,也是鲁迅先生牵头成立的第一家出版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集翻译、创作和出版于一身的重要机构,也是五四运动后文学新人培养的重要阵地。 “未名社”成立后也就以译介、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苏俄和一些弱小的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为主。“未名社”翻译的作品体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童话、散文诗等,涉及的国家有苏俄、美国、英国、法国、波兰、丹麦、荷兰、日本等。“未名社”出版的翻译作品主要有《苦闷的象征》(鲁迅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小约翰》(鲁迅译)、《苏俄文艺论战》(任国祯译)、《往星中》(李霁野译)、《穷人》(韦丛芜译)、《十二个》(胡敩译)、《外套》(韦素园译)、《白茶》(曹靖华译)、《烟袋》(曹靖华译)、《争自由的波浪》(董秋芳译)、《文学与革命》(李霁野和韦素园合译)等24部。 通过“未名社”的译介,安特列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一大批俄苏著名文学家的作品走进中国文坛。其中,韦丛芜翻译的《穷人》是第一个完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中译本,曹靖华翻译的《白茶》是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部苏俄戏剧集,韦素园翻译的《外套》虽不是中国最早的译本,但却是影响最大的,其确定的果戈理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未名社”顺应时代要求,倾力译介国外进步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特别是俄苏文学的译介,将俄国古典文学、白银时代的现代文学和“同路人”文学引进中国,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创作借鉴和理论参照,丰富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内涵,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及社会思潮开始了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历史转型,凸显了“启蒙与革命交织”的时代特征和精神追求,推动了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发展。“未名社”对文学理论的翻译介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20世纪20年代文艺理论的缺失,引起了国内了解苏俄文艺现状的兴趣,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和标本意义。 除了文学翻译,“未名社”还出版有专收文学创作的丛书《未名新集》,出版发行了鲁迅先生的文集《朝花夕拾》《坟》,台静农编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等书籍33部。 “未名社”青年同人在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文艺理论主张以及鲁迅先生的进步思想、杰出创作成就的深刻影响下,自觉担负起思想启蒙的重任,积极投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文学创作之中去,在创作上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未名社”成员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如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台静农的《建塔者》主要是一部革命小说集,收短篇小说10篇,在文学中融入革命叙事。李霁野有小说散文集《影》等,其小说表现生的隔膜和爱的隐痛,其散文充满真诚和质朴,对文学创作具有“深而细”的美学追求。李霁野被鲁迅先生称为“孤寂的发掘者”,他的创作受到鲁迅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是鲁迅研究专家。 韦素园的诗文真诚、朴素、自然,具有感人的力量。鲁迅在《忆韦素园君》中说韦素园“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韦丛芜的诗集《君山》《冰块》是当时诗坛的不小收获。《君山》是他的爱情诗集,收情诗40首,笔调清新,情景交融,缠绵悱恻,真切动人。《冰块》为杂诗集,收杂诗12首。 “未名社”的出版物无论是译著,还是创作,在揭露社会黑暗,反对文化奴役,张扬自由意志,追求启蒙救国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名社”成员表现出对社会、人生、文学的独特理解、深入思考和艰苦探索,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未名社”成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文学精神,也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未名精神,其精神内涵就是“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务实精神,也就是泥土精神;在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关注现实困境,直面惨淡人生,向往光明未来,积极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从而形成的文学革命思想和启蒙救国精神;开启文学与革命的联结,在革命文学史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文学革命精神。未名精神还包括甘为人梯、培养新人的精神,广采博取、引领新潮的精神,切切实实、严谨不苟的精神,身经百折、奋斗进取的精神,相濡以沫、舍己为人的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皖西地方文化和革命文学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未名社”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未名社”领风气之先,是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文坛上的一个亮点。“未名社”及其相关人员受益于鲁迅,也都终生热爱鲁迅,学习鲁迅,研究鲁迅,传播鲁迅。如今在中国文坛上仍然非常活跃的霍邱(叶集)作家群,正在致力于传承鲁迅的伟大精神和源自“未名社”的未名精神,努力开创皖西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作者工作单位:皖西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