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为生命按下“重启键”的急救密码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2月18日晚,47岁的王先生捂着胸口冲进六安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刚踏入诊室便心脏骤停。急诊团队迅速反应,即刻开展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患者很快恢复自主心跳,随后检查提示急性心梗。急诊团队快速高质量地进行心肺复苏,为后续心脏介入手术争取了关键时机,最终王先生成功获救,于2月28日康复出院。
  现如今,心脏骤停病例正逐年递增,并呈年轻化趋势。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只有中年及以上的人群才存在这样的风险,然而在去年,六安最小的猝死患者仅仅17岁。当接到院外呼救电话,如果确定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我们会指导现场的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学习心肺复苏是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掌握的急救知识,一旦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即便没有医生在旁,我们也能够挽救亲友或者陌生人的生命。
  我国目前心肺复苏的培训率不到1%,在皖西地区,公众对心肺复苏的了解普遍不足。很多人在面对心脏骤停的患者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施救,甚至可能会因为害怕或不懂而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心肺复苏的科普和培训能够弥补这一短板,提高社会整体的急救能力,使公众在面对心脏骤停事件时能够积极、科学地施救。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评估环境、判断患者情况以及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等关键步骤(即CAB流程)。
  一、评估环境:当我们遇到突发倒地的患者,首先要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必要时需先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二、判断患者情况:心搏骤停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具体操作如下:轻拍患者双肩并在其双耳旁呼喊,判断意识;将脸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流,并观察胸廓起伏,持续10秒,判断呼吸;双手指搭在患者颈动脉(喉结外两指处)感受有无搏动。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可直接观察胸廓起伏情况,若符合上述情况,立即拨打120并准备心肺复苏。
  三、CAB流程
  1.C(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叉,用掌根部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
  2.A(开放气道):清理患者口鼻异物,确保气道通畅。
  3.B(人工通气):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吹气,每次吹气1秒,气量500-600毫升。也可只进行胸外按压和开放气道。
  四、除颤操作:医院使用专业仪器,公共场所可能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时按机器提示贴电极片,AED会自动判断是否需要除颤,除颤时任何人不能触碰患者。如果没有AED,直接进行心肺复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全方位保障生命健康。心肺复苏作为抢救生命的基本技术,其普及能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实施能力,进而提升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当更多的人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重要性时,在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时,就会有更多的人敢于迅速采取行动,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这不仅可以挽救更多的家庭,还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急救氛围,让大家更加重视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需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该规定充分保障了善意救助者的利益,赋予公民助人的勇气和底气,减少其在帮助别人时的后顾之忧。
  如果广大市民想要更加专业且规范地实施心肺复苏,可以通过参加正规的急救培训课程来学习相关技能与知识。六安市人民医院定期举办公益急救知识课,广大市民可积极报名参加,掌握一门基本急救技能,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挽救他人生命。
  通过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对心脏骤停的认识和急救能力,使公众在应对心脏骤停时能够做到“想救、敢救、能救、会救”,科学合理地施救,避免盲目错误的行动,提高临床对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使公众远离急性事件带来的不幸。
   (六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