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黄疸:身体发出的黄色警示信号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黄疸,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是医学上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黄疸的出现,通常意味着身体某些地方出了问题。
  黄疸是血清内胆红素含量升高。胆红素生成、转化或排泄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能力下降或者胆道排泄受阻,胆红素就会在体内堆积。这个时候,皮肤、巩膜(眼白部分)甚至尿液都会变黄,这就是黄疸。
  为什么黄疸那么常见?其实它可以出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每个人发生的原因也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新生儿黄疸可以说是宝宝出生后的“常客”,几乎每个新生儿都经历过。原因很简单,新生儿的肝脏发育尚未完全,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弱,再加上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的破坏速度较快,胆红素一时半会儿排不出去,于是皮肤就黄了。这种“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周左右逐渐消退,不需要特别干预。但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皮肤黄染严重、精神萎靡、吃奶差等情况,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比如溶血性黄疸(如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感染性黄疸或胆道梗阻性黄疸。此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
  成年人也会得黄疸,而且多与一些疾病相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肝病,比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肝脏是处理胆红素的“总工厂”,当肝细胞受损时,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下降,黄疸就会随之出现。另外,胆道梗阻也是黄疸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胆结石、胆管肿瘤或胰腺疾病,这些情况会阻碍胆汁的排泄,使得结合胆红素“堵”在体内,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除了肝病和胆道问题,溶血性疾病也是引发黄疸的常见原因。溶血指的是红细胞被大量破坏,释放出过多未结合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这就可能导致黄疸。
  除了这些常见原因,黄疸有时候还可能是一些少见疾病的信号,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代谢病(如Gilbert综合征)甚至药物引起的肝损伤。部分药物,比如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或化疗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损伤肝脏,或引发过敏反应间接导致黄疸。因此,如果突然出现黄疸,尤其是伴有疲倦、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务必要尽早就医。
  那黄疸能不能预防呢?答案是可以的,但预防方法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对于新生儿来说,监测黄疸值、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饮食状况是关键。对于成年人而言,保护肝脏健康是预防黄疸的重要一步。比如,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因为酒精是肝脏的“头号杀手”;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平时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此外,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也有助于预防胆道疾病。
  如果不幸出现黄疸,也不用过于恐慌,关键是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医生会根据黄疸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比如溶血性黄疸可能需要输血、补充叶酸或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或微创方式疏通胆道;肝炎患者则需要抗病毒治疗或支持疗法。如果是新生儿严重黄疸,还可能需要光疗甚至换血治疗。不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恢复健康。
  最后要强调的是,黄疸虽然表现为皮肤和巩膜的“发黄”,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很多时候,黄疸只是潜在疾病的冰山一角,我们需要通过详细检查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因。特别是成年人如果出现无明显原因的黄疸,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它可能与严重疾病相关,拖延治疗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健康问题。
  通过学习,希望大家对黄疸有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宝宝的“生理性黄疸”,还是成年人身体发出的“健康警示”,黄疸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健康生活,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记住,别忽视身体的每一个“黄色信号”。
            (六安市人民医院 臧晓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