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破解新生儿呼吸窘迫之谜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都伴随着响亮的啼哭,这是宝宝成功建立自主呼吸、宣告“世界我来了”的标志。然而,对于部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因为患上一种名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疾病,使得第一口呼吸异常艰难。本文旨在为新手爸妈们科普这一疾病,帮助大家科学认识、理性应对。 一、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一种常见于早产儿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导致呼气后肺泡明显塌陷、吸气后肺泡重新张开困难,进而引发呼吸困难,最终可能因缺氧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与体征 通常在宝宝出生后4-6小时内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需密切关注以下“呼吸窘迫”的迹象: 1.呼吸表现 (1)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持续>60次/分,是机体为获得更多氧气而做出的代偿反应。 (2)呻吟:是机体防止肺泡塌陷的一种“自救”行为。 (3)鼻扇、三凹征:均是呼吸困难的表现。 (4)紫绀:宝宝皮肤、口唇、甲床呈现青紫色,是机体缺氧的表现。 2.全身性表现 可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哭声微弱,肌张力低下,体温不升(T<35℃)等。 3.病情发展特点 如不及时干预,呼吸窘迫症状在出生后48-72小时达到高峰。之后宝宝自身可能开始产生PS,病情可能逐渐好转,但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当高度怀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诊: 1.临床表现:如出现呼吸急促、呻吟、紫绀等表现。 2.动脉血气分析:这是评估氧合和通气功能的关键指标,可以测得: (1)低氧血症:缺氧表现; (2)高碳酸血症:表明通气功能差; (3)酸中毒(pH值降低):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3.胸部X光片:这是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典型X线表现包括: (1)毛玻璃样改变:双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 (2)支气管充气征:在弥漫性不张的肺野背景中看到充气的支气管树影; (3)白肺:严重时双肺几乎完全不张,心脏和膈肌边界模糊不清。 4.超声检查:肺部超声作为一种无辐射的床旁工具,近年来在诊断NRDS显示出很高的价值,可以实时评估肺液情况和通气状态。 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医疗应对策略 1.一般支持治疗 (1)保暖:放置暖箱或辐射台维持中性温度,减少能量消耗。 (2)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3)纠正酸中毒和内环境紊乱:药物干预。 (4)液体与营养管理:初期需精确控制液量,防止肺水肿,尽早开始微量肠内喂养(如母乳),保护肠道功能。 2.呼吸支持:采取阶梯式的呼吸支持 (1)氧疗:对于轻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通过头罩或鼻导管供氧。 (2)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通过鼻塞向患儿气道持续提供一个持续的正压气流,防止肺泡在呼气末塌陷,有效减少呼吸做功和对机械通气的需求。 (3)机械通气(常频/高频):对于CPAP治疗失败或极度危重的患儿,需要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提供设定的压力和氧气浓度,暂时部分或完全替代宝宝的呼吸功能。 3.PS替代疗法 通过气管插管将PS直接滴入宝宝肺部,能显著改善肺顺应性和氧合,降低死亡率。 4.并发症 (1)气漏:如气胸、纵隔气肿。 (2)动脉导管未闭(PDA):若影响心肺功能,可予药物(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关闭,药物无效时需手术治疗。 (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 五、如何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 1.产前预防 (1)加强产检,防治早产。 (2)对于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在孕24-34周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部成熟,加速PS的合成,能极大降低NRD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产后预防 对出生后的极早产儿,应立即预防性使用PS。 六、预后与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疗技术日益完善。绝大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可存活,肺部功能会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正常。极少数极早早产儿可能遗留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需长期随访和康复干预。总体而言,该病的治疗不仅旨在挽救生命,更致力于让宝宝实现高质量生存。 (六安市人民医院 李俊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