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多高易痛风?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疾病,困扰着众多人群。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尿酸偏高,却因对痛风发作的临界尿酸值模糊不清,忽视身体预警,最终导致痛风急性发作。 关注尿酸临界值,警惕身体预警信号,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防控高尿酸与痛风。 一、痛风发作的临界尿酸值 尿酸为人体的代谢废弃物,肾脏为其主要排出途径,若尿酸合成的数量增多或排泄量减少,血液中尿酸浓度就会逐渐升高,当浓度超过溶解度时,尿酸盐在关节及其他部位形成结晶。 正常范围:成年男性在空腹状态下的血尿酸正常水平是150-416μmol/L,女性为89-357μmol/L(绝经后接近男性水平)。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尿酸盐结晶析出的临界值为血尿酸浓度420μmol/L,非同日两次超过420μmol/L就属于高尿酸血症,但并不一定会发生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发作风险阈值:临床显示,仅10%~20%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血尿酸长期超480μmol/L时,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风险显著增加;超540μmol/L,发作概率大幅提升,且关节变形、肾功能下降等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升高。 二、身体发出这些信号,该控尿酸了 痛风发生前并非没有预警,留意身体发生的这些先兆,一般表示尿酸浓度已经超出正常界限,应迅速进行干预: 1.关节“预警”:切勿忽略隐痛与肿胀的信号 尿酸盐结晶在大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部位容易形成沉积,痛风急性发作前,上述关节可能会有轻微疼痛、酸麻或肿胀等不适感,尤其在饮酒后、劳累或受凉后、夜间或清晨疼痛表现尤为明显。 2.皮肤异常:痛风结节伴随皮肤红疹发生 尿酸盐结晶在皮下大量聚集,出现形态多样的坚硬结块,被定义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分布在耳垂、手指尖、脚趾等部位,刚开始没有疼痛感,体积逐渐变大后,有可能对周围的软组织施加压力,引发疼痛、感染甚至皮肤破溃,不少高尿酸血症的病例伴随有皮肤发红、发痒等不适感,这是尿酸代谢紊乱的早期迹象之一。 3.尿液异常:泡沫密集、色彩偏深 肾脏是尿酸排出的主要途径,正常尿液是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当尿酸水平升高,会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尿液中因含有较多的尿酸盐结晶,会使尿液颜色加深;长期高尿酸损伤肾脏功能,还会使尿蛋白增加,尿液中泡沫明显增多且长时间不易散去,形成泌尿系统结石,还会导致排尿不畅、肾积水等迹象,应迅速就医以进行必要的检查。 4.全身不适:疲劳、乏力伴代谢异常 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往往伴随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出现疲劳、乏力症状,且经休息症状不能缓解。如发现血糖、血压、血脂异常,同时伴有BMI≥25kg/M2或腹型肥胖,需重视血尿酸的检查。 三、控尿酸,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 调整尿酸数值至合理范围,防范痛风病症的再次袭击,首要任务是改进生活方式,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1.合理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次数 必须控制摄入高嘌呤的动物内脏、海鲜、浓汤、所有酒类等,合理安排肉类、蛋类、奶制品等低嘌呤食品的进餐比例,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每人每天至少需要摄入2000毫升水。 2.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维持正常新陈代谢 熬夜会干扰激素的正常分泌、破坏人体的生物钟,损害肾脏的正常运作,降低尿酸的排出效率,实行定时的作息模式,实现每晚7-8小时的睡眠量,有利于生理代谢的稳定化,优化尿酸的排泄路径。 3.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改善代谢 选择步行、慢跑、游泳、瑜伽等低能量输出的有氧锻炼,维持每周3-5次锻炼习惯,每次30分钟,适量的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十分关键,并促进新陈代谢,优化尿酸的排泄途径。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尿酸水平迅速上升,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4.定期监测:实时掌握尿酸的数值 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进行定期的血尿酸水平检查,痛风急性发作,需每2-4周进行复查,若长期服药血尿酸水平稳定,可1-3个月定期复查。若尿酸指标持续上升或痛风状况显现,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尿酸药物。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陈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