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的识别与应对
皖西日报
作者:黄宏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肺炎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同时,由于新生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肺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就很容易被新手父母忽视。因此,掌握新生儿肺炎的识别方法、应对措施和预防要点,是新手父母守护宝宝健康的重要一课。 新生儿肺炎的典型信号 新生儿肺炎表现与大龄儿童不同,无明显咳嗽、发烧,多体现在日常状态的细微变化中,需仔细观察。 1.呼吸异常:正常新生儿呼吸平稳规律,若呼吸速度明显加快、胸腹部起伏剧烈,或出现鼻翼扇动、锁骨上窝/肋骨间隙凹陷,以及喉间有痰鸣音、喘息声,甚至呼吸不规则、短暂暂停,都可能是肺炎信号,需高度警惕。 2.吃奶与精神状态改变:肺炎会增加新生儿体力消耗,导致吃奶量显著减少、吃几口就停甚至拒奶,且呛奶频率升高,呛奶后可能伴随呼吸急促或咳嗽。同时宝宝精神变差,嗜睡或烦躁不安,清醒时反应迟钝、哭闹微弱或减少。 3.其他细微表现:部分宝宝患肺炎后口唇、面色发紫或苍白(缺氧表现),吐奶增多且带黏液,口腔频繁溢出白色泡沫;少数会出现体温异常,可能低热或体温不升,而非传统认知中的高热。 为什么新生儿易患肺炎? 新生儿肺炎的发生与自身生理特点、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原因可帮助规避风险。 1.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气道狭窄、黏膜娇嫩,呼吸道分泌物难排出,易堵塞气道引发感染;肺部肺泡少、功能未成熟,气体交换能力弱,受病原体侵袭后易发炎;且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抵抗力差,难抵御细菌、病毒,易发展为肺炎。 2.感染途径多样:新生儿可能在出生前通过胎盘感染母体病原体;出生时吸入被污染的羊水、产道分泌物;出生后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家人、医护人员或物品(如感冒者未防护亲近宝宝、使用污染奶瓶衣物),病原体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引发肺炎。 发现异常该如何应对? 观察到宝宝疑似肺炎症状时,父母需保持冷静,采取科学措施避免延误病情。 1.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不要自行判断或等待症状缓解,需立即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就医时详细描述宝宝的呼吸情况、吃奶量、精神状态及异常表现出现时间,帮助医生通过听诊、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2.就医前做好护理措施:等待就医期间,保持宝宝所处环境安静通风,温度适宜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病情。若宝宝呛奶,及时侧卧轻拍背部排出口腔奶液;口腔有分泌物时,用干净棉签轻轻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勿自行给宝宝用药,避免风险。 3.配合治疗与后续护理:确诊后严格遵医嘱治疗,需住院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期间按医生建议调整喂养方式,避免宝宝过度消耗体力;出院后持续观察宝宝的呼吸、吃奶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期复查确保炎症恢复,同时保持家庭清洁,减少人员探视防止再次感染。 日常守护很关键 预防是减少新生儿肺炎的重要环节,父母可从日常护理细节入手搭建健康屏障。 1.做好卫生防护:家人接触宝宝前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患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者,避免亲密接触宝宝,需照顾时应佩戴口罩;宝宝的奶瓶、奶嘴、衣物、尿布等定期清洗消毒,减少病原体滋生。 2.科学喂养护理:喂奶时注意姿势,避免宝宝吃奶过急过快以减少呛奶;喂奶后及时拍嗝排空气,防止吐奶和奶液误吸。每天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天气变化为宝宝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过度包裹闷热。 3.避免外界接触:新生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少带宝宝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避免接触过多陌生人,降低感染风险。需外出时,给宝宝佩戴适合月龄的专用口罩,缩短在外停留时间,回家后清洁宝宝手脸。 对于新手父母而言,识别和应对新生儿肺炎虽然有挑战,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细心观察、科学处理,就能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多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面对宝宝健康问题时更加从容。 (六安市霍邱县人民医院儿科 黄宏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