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患者失眠原因与对策
皖西日报
作者:邸维维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因其安全、有效而被广泛应用。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易醒、日间嗜睡等)在透析患者中发生率高达85%,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研究表明,多模式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睡眠,提升生活质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睡眠障碍常见原因 一、疾病自身特点 1.毒素蓄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常因为肾脏排泄毒素功能障碍,尿素、钙、磷代谢障碍,引起尿素蓄积、高血磷、低血钙、高血镁等毒素代谢产物沉积,引起皮肤瘙痒、骨骼及其关节疼痛。 2.“不宁腿综合征”:因毒素代谢产物沉积,引起患者钙、磷、镁电解质紊乱,出现腿脚麻木、疼痛等,需频繁活动才能缓解;另甲状腺旁素功能亢进,维生素D代谢异常,血管、软组织钙化,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递质释放异常,神经病变出现下肢不适,加重“不宁腿综合征”症状,夜间表现尤甚。 3.营养不良:因疾病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泻等胃肠道功能下降,吸收障碍;全身细胞膜的功能下降,合成前白蛋白减少等,导致患者营养不良。骨骼肌的数量、质量均下降,不能有效维持细胞稳态的核心作用,不能有效调整骨骼肌昼夜震荡节律,睡眠-觉醒周期规律被打乱,出现睡眠障碍。 二、长期治疗导致心理负性情绪 1.焦虑及抑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发病率约占40%,因疾病特点、治疗效果、家庭以及社会支持度等多个因素相互交叉影响,社会支持利用度低,产生焦虑及抑郁,影响睡眠。 2.疲乏:因自我管理疾病知识缺乏、生活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微炎症环境,导致疲乏的发生率约占68.8%,需要休息及睡眠。 3.病耻感:患者需要承受长期治疗的压力,对预后的恐惧,经济负担加重,产生对疾病的病耻感,形成“越担心、越负疚、越失眠”的恶性循环。 三、并发症的出现 1.并发症出现:终末期肾病患者,炎症因子分泌,反复刺激C-反应蛋白上升,微炎症状态出现,引起机体心血管并发症、贫血、营养不良等,是睡眠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 2.透析治疗相关:透析方法不正确,导致透析失衡,影响睡眠;透析时间安排得不妥当,中午、晚间透析均影响睡眠生物钟,出现睡眠障碍。 多模式康复护理干预 一、选择合适的透析护理方案 1.优选正确治疗方案:血液灌流或血滤,清除血液内毒素物质,减轻皮肤瘙痒和骨骼的酸痛;针对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注重控制超滤量,增加透析频次,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减轻心肺负担,促进睡眠。 2.合理地调整透析时间:兼顾患者工作、休息状况,将午间、夜间透析班次改为上午、下午,降低夜间失衡反应。 二、生活方式干预 1.规律休息及运动:每日休息、起床、运动的时间相对固定,合理运动锻炼,提高锻炼的依从性,以不疲劳为原则。每日户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0min,可选八段锦、普拉提、太极等;晚上睡前进行温水泡脚,辅以按摩,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2.饮食管理:戒烟、限酒;选择清淡、易消化、优质蛋白、限制脂肪饮食,如多维生素、全谷物、鱼类和健康脂肪等;控制钠盐、水分摄入,减轻心脏负担;睡觉前不饮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 3.心理与睡眠环境调整:积极的心理疏导,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家庭、朋友或同伴的关心支持,学会饮食、运动、导管保护等自我管理疾病的技巧,减轻病耻感;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求助。加强睡眠环境的改善,透析期间保持清醒状态,如阅读、看电视、做手工或轻微运动;休息时卧室应安静、舒适,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4、药物治疗:针对患者休息时不舒适的症状出现,予以治疗,如补充营养铁剂,局部热敷、理疗,减轻骨痛;严重失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艾司唑仑、唑吡坦等,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睡眠障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据疾病特点、心理状况、并发症与治疗现状等多种因素相互干扰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优化透析方案与治疗、调整透析时间、合理运动与休息、增加营养、家属及社会支持心理干预,提高自我护理疾病技能,可改善睡眠障碍,提升生活质量。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邸维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