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医夏季调和阴阳之道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夏季,作为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对中医养生而言,既是调养身心的黄金期,也是预防疾病“治未病”的关键期。中医认为,夏季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应,气候炎热易导致心火亢盛、湿邪困脾,因此养生需以“养心护阳、健脾祛湿”为核心,结合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维度调摄。
养心之道:调和心火与情志
  一、心火亢盛的调护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外浮,心火易旺,可能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血压升高等症状。中医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清心火。
  1.饮食调理: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以清心泻火,但需避免过量,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例如,苦瓜可搭配蜂蜜凉拌,既保留清热功效,又缓和苦味。
  2.穴位按摩: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或神门穴(掌侧腕横纹尺侧端),每日早晚各按揉3分钟,可缓解心悸、烦躁。此外,百会穴(头顶正中)的按摩能提升阳气,改善头晕症状。
  二、情志调节的智慧
  夏季易出现“情绪中暑”,表现为易怒、焦虑。中医主张通过“静心养神”调节情志。
  1.静坐与冥想:每日清晨或傍晚静坐15分钟,配合深呼吸,可收敛心神。现代研究表明,深呼吸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心率加快。
  2.艺术疗法:练习书法、赏花等雅趣活动。
饮食调养:省苦增辛 健脾祛湿
  一、五味调和的黄金法则
  1.省苦增辛:夏季虽需清心火,但过食苦味(如苦瓜)易伤肺气。建议搭配辛味食物(如姜、葱、薄荷),以辛凉透表、平衡苦寒。例如,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2枚煮水)可温中和胃,适合空调房久坐者。
  2.适食酸咸:酸味(如乌梅、山楂)收敛汗液,咸味(如海带、紫菜)软坚化痰,可缓解暑热导致的津液耗损。
  二、经典食疗方推荐
  1.酸梅陈皮饮:乌梅20g、山楂15g、陈皮10g煮水,加冰糖调味,生津止渴,适合汗多口干者。此方源自《饮膳正要》,可调节暑湿引起的食欲不振。
  2.三豆饮:白扁豆、黑豆、红豆各20g,加冰糖煮水,清热解毒,预防小儿痱子。此方出自《世医得效方》,适合夏季小儿及湿热体质者。
  三、避暑与慎食生冷
  冷饮虽能一时降温,但易损伤脾胃阳气。建议将西瓜、绿豆汤等解暑食物放置至常温后食用。对于脾胃虚寒者,可饮用生姜红糖水暖胃,或食用黄芪炖鸡补气。
起居作息:顺应昼夜节律
  一、子午觉的养生价值
  1.夜卧早起:夏季可适当晚睡(不超过23点),早起(5-6点)以顺应阳气升发。
  2.午时小憩:11点至13点为心经当令时段,午睡20-30分钟可缓解疲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二、环境与居所调理
  1.通风避暑:早晚开窗通风,使用竹帘、纱窗等透气材料,避免空调直吹。
  2.芳香化湿:室内放置薄荷、艾草等芳香植物,或使用藿香正气水喷洒,祛除湿浊之气。
运动养生:以静制动 微汗为度
  一、推荐运动方式
  1.八段锦与太极拳:动作舒缓,促进气血流通。
  2.散步与游泳:避免正午户外活动,游泳既能消暑,又可锻炼全身肌肉。
  二、运动禁忌
  剧烈运动(如马拉松、球类竞技)易导致大汗淋漓,耗气伤阴。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淡盐水或含钾、镁的果蔬汁(如香蕉、橙汁)。《遵生八笺》提醒:“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忌嗔怒,薄滋味,解热毒,节嗜欲。”
日常保健细节:小技巧大作用
  一、穴位保健
  通里穴(腕横纹上1寸):按揉可宁心安神,改善心悸。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艾灸此穴可补心气,缓解胸闷。
  二、祛湿食疗方
  荷叶粥:新鲜荷叶煮水后与粳米同煮,清暑利湿。
  白扁豆粥:健脾养胃,适合夏季食欲不振者。
  三、泡脚养生
  睡前用40℃温水泡脚20分钟,加入艾草、生姜各10g,可祛除暑湿,促进睡眠。但静脉曲张患者不宜。
  夏季养生并非单一行为的堆砌,而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维度的协同作用,实现“天人相应”的和谐状态。正如《素问》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规律,方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境界。愿每位读者都能在炎炎夏日中,以中医智慧为指引,收获身心的清凉与康健。
  (六安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彭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