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清明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母亲的心灵鸡汤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翁怀龙

  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十分聪颖睿智。家里长辈或她的老同事们常说,若不是过去条件不允许,她能读更多书的话,母亲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其实在我心里,母亲本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她对很多人、事、物的认知和看法,直到今天,我仍深感准确精辟,甚至她的很多教诲,我在年龄慢慢增长的漫长时光中,才恍然明白过来的。
  母亲对我的教育并不系统,也谈不上章法。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总会在我的学习生活中,不经意地说几句俗话、俚语来分析和总结,给我提出教导和指引。
  小时候的我贪睡,起床后仍磨磨蹭蹭,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些拖延症的毛病。一天早晨,她故意提前半小时把我喊起来,督促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洗漱。到出门上学那一刻,我发现比平时提前了20多分钟,往常像打仗一样的清晨,那天却从容不迫。母亲这时笑着说:“儿子你看,这就叫‘一早三光,一迟三慌’。”这句话非常贴合我那天的状态,因此记得十分深刻。从那之后,直至成年,养成了做什么事情打提前量的习惯。诸如这样的俗语,母亲常说的还有很多很多。在陪伴我学习过程中,她常以“不怕慢,就怕站”“眼怕手不怕”“小洞不补,大洞二尺五”这些大白话鼓励我。这些话好懂又好记,和我自己的体会印证相结合,特别能入脑入心,教会我渐渐养成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及时纠偏的习惯。
  母亲的话虽然直白通俗,但是背后蕴含的却是儒家思想和道理。母亲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惯子不孝,肥田出瘪稻”“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说的是传统孝道和美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鼻子底下通扬州”,说的又是学习方法和生存技巧。母亲总在合适的时机,给出最恰如其分的“俗话说”,给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加注最朴素温暖的注释。在我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之后,她会用“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提醒我待人真诚礼让,用“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警惕我持家之道,用“人到矮檐处,不得不低头”宽慰鼓励我坦然面对人生困窘……
  母亲的俗语,没有华丽的词语修饰,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也没有深奥的逻辑论证,但总是能在最合适、最需要的时候,成为滋养我生命的“土味心灵鸡汤”,回味悠长,伴随我过去、现在和将来。
  当年母亲说出这些俗语时的音容笑貌,至今经常清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2025年清明,母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虽然我再也喝不到母亲熬煮的鸡汤,可她这些心灵鸡汤般的俗语,一定会继续伴随着我、滋养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