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胡苏明与现代皖西教育
皖西日报
作者:吴炜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吴炜
原六安师范学校校长张义普在《怀“胡”四字百句碑》里,是这样高度概括胡苏明先生的: 留学扶桑 待机复兴 教育救国 学步伯苓 立志教坛 传道布授 抗日烽火 弥漫皋城 学校停课 学子飘零 胡公荡产 办学解困 革除旧习 倡导文明 红旗在胸 指点迷津 创办五校 茹苦含辛 莘莘学子 饱沐甘霖 胡苏明系金安区张店乡大湾村人,其庄户便成为胡家大院,祖上世代诗书耕读,因其在祖父辈弟兄中排行老五,乡人称其为“五先生”。早年间曾经就读于省城安庆的六邑中学及芜湖五中。 1922年,胡苏明参与驱逐贪官——六安县知事骆通的斗争。后代理县知事范梅厢安排进步人士王炳炎任县教育会会长,桂月峰任师资讲习所所长,毛子敬任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胡苏明任劝学所劝学员。 1924—1925年,胡苏明卖掉部分乡下田产,在六安城里创办了私立进德小学,开办进化书局和石印店,自任校长和董事长,销售《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翻印革命文献,并利用进德小学校舍开办平民夜校,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作出重要贡献。1926年2月,经周新民介绍,胡苏明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按中共安徽省临委指示,他和周狷之、吴岱新等36名共产党员在六安城关西外紫竹林尼姑庵成立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胡苏明任首任书记。 1928年1月,中央巡视员尹宽到六安巡视时以“左”倾姿态,在多数党员缺席、未通知胡苏明的情况下,以他对“立即进行武装暴动持怀疑态度”为由开除其党籍,造成重大冤案(1986年8月9日恢复胡苏明党籍)。面对白色恐怖,他秉持“身不在党,心可在之”的信念,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在国民党追捕与党内极端分子威胁下,1929年被迫东渡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预科学习。 其东渡诗作“年来心迹未模糊,血怒如潮静也无。如此乾坤唯一哭,茫茫人海只身浮”,彰显革命决心和家国忧思。1930年8月回国后,他辗转于无为、芜湖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胡苏明返归故里。1938年受中共六安县委委派,他任三区区长兼县立初中校长,将学校迁至胡家大湾,腾宅为校,变产筹资。他与师生同食共寝,每日查铺督学,其办学热忱,可见一斑。 在校期间,他抵制国民党“三民主义是抗战建国最高准则”等标语,拒授反动内容,邀聘新四军文工队员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革命歌曲。 此举招致“党教派”迫害,特务杨先礼、韩銮志两度纵火未遂。面对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黄肇祥强令全校学生集体入国民党,胡苏明以“学生应专注学业”为由周旋,暗中组织进步教师对学生加以劝阻,使得大批青年免入歧途。 1943年元旦,日军侵犯立煌,时任省教育厅代厅长的胡苏明置自己家人安危于不顾,率全厅职工安全转移,后桂系军阀、安徽省长李品仙、许其以专员职位,遭其严拒,转而主持省立第三临时中学,收容沦陷区流亡学生。 1948年末,国民党发布南撤令,要求省立六安中学全部撤迁到江南,立即动迁。胡苏明在动员会上作慨叹状:“我老了,哪儿都不去了!”学校师生拒绝执行迁校通知,照常上课。12月,省教育厅又紧急通知各学校提前放寒假。胡苏明为留住学生,等候六安解放,仍然拖延放假时间。最后,迟过正常放假时间,不能继续拖延时,只好将地下党徐放发展的进步学生留住学校。他们住校时的伙食费由胡苏明和事务主任江卓喜设法周转解决。 1948年阳历的最后一天,他在参与国民党六安县党政要员辞旧迎新活动时,探明桂系驻军撤离六安的准确时间和方向,于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随即派住校学生聂子中密赴张家店我军三分区驻地报告,分区随即作出相应部署。 1949年1月3日,面对我军攻城态势,驻六敌军四十六师两个团仓皇撤离,县长李寿林也带领部分地方反动武装于下午逃往(淠)河西。当天晚皖西军区独立旅、三分区独立团入城。解放军入城不久,分区首长马芳庭、唐晓光连晚就会见胡苏明、韦上伊、张月潭等人,希望他们省立六安中学留校学生组织宣传队,写标语、贴布告,在街头路口宣讲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政策,以安定城关正常生活秩序。于是胡苏明集中留校师生,热烈欢迎解放军,并配合进城解放军从事宣传鼓舞工作。胡苏明在第二天早晨还邀请六安商会会长组织成员进行座谈,动员所有商店开市营业。 六安中学教师韦上伊、高性天、何荣延等二三百名师生,在胡苏明的带领下集体参加革命阵营,极大地震动了皖西残部,鼓舞了皖西地区的革命气势。当时我党为此发出内部通报,声名远播到江北各解放区。 六安县城刚解放不到一天,侦悉淮海战场溃敌将逃至六安。就在4日中午,进城解放军决定撤出,分区通知胡苏明带领进步教师、学生跟随部队连夜向解放区转移。是夜,胡苏明带教师韦上伊、张月潭、高性天、何荣廷、何孟彬、江卓喜及180多名学生随部队转移。学生分两路,一路向苏家埠,一路向毛坦厂、晓天方向。他们到达毛坦厂时,受到中共皖西区党委、行署、军区首长彭涛、于一川、曾绍山、唐晓光、罗士高等亲切接见。 之后,在毛坦厂成立了皖西行署文教委员会。胡苏明被皖西区党委委任为行署文教委主任,张月潭、韦上伊、高性天、何荣廷、王温升、陈禹友为委员。胡苏明和韦上伊、陈禹友起草印发了皖西行署文教委员会成立宣言,号召全省教育工作者开展护校斗争,反对南迁,迎接解放。胡苏明还发表署名文章《告皖西青年书》,以自己的声望,号召青年踊跃参加革命,号召教育界同仁积极迎接解放军接收。 1月21日,六安再次获得解放。文教委员会随行署迁入六安城内正式办公。这期间文教委员会积极配合皖西军区政治部筹办安徽公学(后更名皖西军政大学)。他担任中共皖西区党委主办的皖西公学校长,从月底至3月,文教委员会先后吸收、介绍涡阳、寿县、舒城、霍山等县青年学生共2000余人,参加皖西军政大学学习,经短训后,再派往革命队伍需要的大江南北。3月后,胡苏明被正式任命为省立六安中学校长、张月潭为副校长。 建国后,他曾历任皖北区教育工会副主席、凤阳高农校长等职,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为安徽农林教育作出重要贡献。其教育救国、丹心向党的精神,永为后世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