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油画家丁勇
皖西日报
作者:丁美科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丁美科
2023年9月3日下午1点,油画家丁勇永远离开了我们。整个六安美术界无不感到可惜:他太年轻了! 回忆起我和丁勇的相识,是从喜欢他的画作开始的。丁勇因为和我同姓,是本家,所以在没有认识他之前,就格外关注他。只要在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看到丁勇的画,我都会好好端详一番,觉得这画和我“很亲”。 遗憾的是,我们直到2018年才彼此见面。见面后的丁勇很低调朴实,简直不像一个画家,连个中国画家的样子都没有,更不用说是油画家了。至于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大奖那种一般人的骄矜之气,他一点也没有! 和丁勇谈话,他爱说自己笨嘴笨舌的,然后就是憨憨地笑。2015年,有人叫丁勇在网上搞了个《丁勇油画微展》,他在开篇就写道:日常嘴笨,更羞于文字,以下乃自言自语。学画二十多年了,那份坚守,多年勤奋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都用在画画上,真是太奢侈!绘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悲哀的事,犹如我一样!终日劳作于画布上,充斥着迷茫、困惑、无奈和兴奋,兴趣爱好、诱惑、成功的渴盼,不知是哪,或说都有——这话说的非常实在,钱和精力都用在绘画上,绘画也魔力般地吸引着他,当然,他也渴望成功。 追溯丁勇绘画的历史,和所有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一样,都有一个非常叛逆的青春,他们会打架闹事,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带着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成熟与老练。正如1993年年仅24岁的高晓松用一首歌回望了这史无前例的十余年,写下《白衣飘飘的年代》:还是走吧甩一甩头,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丁勇的父亲在电影院工作,当时丁勇整日无所事事,正好是“迷茫的一代”,是“爷爷”丁维武劝他学画画,于是他们“爷俩”成为画友。从此,丁勇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现在……他的确是个老实人,但也是真正的聪明人! 丁勇在《丁勇油画微展》里写道:我的作品只从我的生活中来。没有神圣,没有哲理,只是生活……我只知道我会一直拿着画笔! 一直拿着画笔,很好!像个农民,一直在干活,那一定就会有金灿灿的收获! 由于受艺考影响,也算是艺术普及,油画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时尚艺术生活的风向标,它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丁勇热衷于油画艺术的创作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然,又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歌颂与思考,他借助画笔去描绘现代人的生活,用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去展现时代气质、图腾生活。这些在他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表露,如《彝女》《肖像.陆慧》《夏凉》《爷俩》《春江水暖》《爱的味道》《桥》等。 油画自400年前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后,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和几代艺术大师的创新和改良才形成了今天这种全新的面貌。这种创新和改良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的绘画思想和技法,不断进行完善的。丁勇的油画作品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他将我国传统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审美情趣和书法的书写性与油画技法相结合,相互借鉴、碰撞和融合,既有工笔的细腻与庄重,又有写意泼彩的艳丽与豪放,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实现了彼此的和谐共存。 20多年来在画布上的潜心琢磨,他终于拥有对造型、色彩一挥而就的驾驭能力,却也没有被体积和块面纠缠得迷失中国文人特有的才情,丁勇沉静内敛的文人气质蕴养的文人油画恰恰是最中国的。 2014年他的《春江水暖》入选“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展,2016年他的《星期天》之二入选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写实)作品展,从展览的主题就可以看出丁勇绘画的诗性表达和中国气象。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严谨形体和光影色彩深深吸引他,他就“衣带渐宽终不悔”地苦苦追求,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又使他不经意间有了难得的中国传统文人气息,让他的写实绘画闪烁着理想的灵性。 丁勇生前是田家炳中学的一位美术老师,长在大别山下,生于淠河之边,革命老区贫嵴的土地给了他尽情发挥潜能的土壤,他忘不了脚下的土地,2007年《他们从大别山走来》(合作)获建军80周年安徽省美展特殊贡献奖、《大秦风度》入选建军80周年安徽美展获优秀奖,这些作品是他对于大别山的礼赞。而童年物质的极度匮乏也给了他深刻印记,让他的油画总流淌着厚实土地的温暖色调,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使他在后来的油画里营造出穿越时空的宁静与沧桑,读他的画,静谧中的苦涩霎间便打动心灵。 丁勇把时间和精力永远定格在了画布上,每一张画都有他的一段生命,而把他所有的画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复活”的丁勇! 丁勇,永远和那些喜欢他的人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