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专栏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消毒供应中心 筑牢安全防线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医院,有这样一个特殊的部门——没有白大褂穿梭,没有病人来往,没有手术的灯光和病房的忙碌,却与每一位患者的安全息息相关。这就是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重要的“后勤保障中枢”,而我们护理人员,就是在这幕后默默守护医疗安全的“把关人”。
污染与无菌
  医疗器械在每一次使用之后,会沾染血液、体液、组织碎片等污染物,携带细菌、病毒甚至传染源。如果这些器械没有经过彻底清洗和灭菌,再次使用就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甚至引发严重后果。所谓“污染”,就是器械已经沾染了病原微生物;而“无菌”,则是完全没有细菌、病毒存在的状态,能安全地用于手术、注射、换药等医疗操作。这两者之间,是一道必须死守的安全防线。
八步流程严格把关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污染器械的接收
  医院各个科室使用完的器械,会第一时间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我们需要认真核对器械种类、数量,记录清楚,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刚接收到的器械往往带有血渍、组织残留,是“高风险污染物品”,处理时必须格外小心。
  2.精细化清洗
  清洗是后续消毒和灭菌的基础。我们先用流动水预冲洗,再使用专用刷子、超声波清洗机等工具,彻底清除器械缝隙内的污染物。对于结构复杂的器械,还要先拆解后分别清洗,必须做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污垢都清除干净。
  3.科学消毒处理
  清洗完成后,器械会进入热力消毒设备或通过专用化学消毒剂进行处理,进一步减少微生物数量。这是向“无菌”迈进的重要一步,为灭菌打好“地基”。
  4.全面检查与功能测试
  消毒后的器械,我们会进行外观和功能的双重检查——有没有破损、生锈?能否正常打开闭合?对有缺陷的器械,我们会立即剔除或报废。
  5.无菌包装
  合格的器械会被装入无菌包装袋,并贴上标签,注明灭菌日期、使用期限、物品名称等信息。确保包装密封、完好,防止外界细菌“乘虚而入”。
  6.高标准灭菌
  包装完成后,器械进入核心环节——灭菌。我们常用的有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等离子灭菌等方式,选择哪种灭菌方法要根据器械材质、用途等科学评估。每一次灭菌都记录完整,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7.无菌储存
  灭菌后的器械会被存放在专用无菌区。储存区域必须空气洁净、温湿度适宜、物品摆放有序,并定期进行巡查,防止器械过期或包装破损。
  8.安全发放至临床
  一旦临床需要,我们会根据申请单准确发放所需物品。发放前还需进行“最后一检”:标签是否清晰?包装是否完整?灭菌是否在有效期内?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确认无误。
消毒,为生命把关
  许多人认为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就是“洗工具”,其实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像是医疗器械的“检验员”“修复工”和“保安”,每一道工序都关乎医疗操作的安全。我们每天接触几百甚至上千件器械,面对各种疑难清洗问题、复杂结构器具、急需的紧急灭菌任务,既要高效也要精准。手卫生依然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我们处理的器械,是下一位患者即将接触的“生命工具”。每次进入工作区域前,我们都会认真洗手、消毒双手;在更换工作区域、接触不同器械之间,也会按规范完成手部清洁。
“幕后英雄”的职业坚守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不与病人正面接触,但我们深知:每一个清洗干净、灭菌合格的器械,都是一份对生命的信任。我们看似远离“抢救现场”,却始终紧贴“医疗核心”;我们没有灯光和掌声,却用一丝不苟的标准,为医生“备好武器”,为患者守好安全。
  从污染到无菌,这条看不见的战线,没有捷径,没有懈怠,靠的是流程标准、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更靠团队默契和常年如一日的坚持。
  一把钳子、一把剪刀、一副窥器……都是医疗工作者的“生命延伸”,当它们再次回到临床之前,都必须先经过我们的一道道关卡。从污染到无菌,从幕后到前线,我们是医疗器械背后的“清道夫”,更是医疗安全的“守护人”。
      (霍山县中医院 戚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