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科学解读妊娠期糖尿病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妊娠期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怀孕前血糖正常,怀孕后血糖却超标了,它不同于糖尿病合并妊娠,绝大部分的孕期高血糖属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糖代谢异常大多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未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由于怀孕期间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胎盘泌乳素等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在此期间母体还需为胎儿供糖,导致胰岛素“产能”跟不上。此外如果孕妇本身是属于年龄≥35岁、孕前超重、糖尿病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高危人群,均有可能使孕妇的血糖升高,引起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在孕妇24~28周做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孕妇的空腹血糖<5.1mmol/L,口服75g葡萄糖兑水200ml后一小时血糖<10.0mmol/L,两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其中一项超标,就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对于高危人群首诊即查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妊娠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为吃得多、喝得多、尿多,但是体重增长缓慢,容易头晕、乏力、皮肤干燥、瘙痒等。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妈妈的危害包括流产率高、妊娠高血压和子痫前期风险增加、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几率、胎儿巨大,孕妈容易难产、胎盘早剥等,且未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对宝宝的危害主要是会增加畸形率、新生儿死亡率、早产、巨大儿等。同时也会增加胎儿远期肥胖、糖耐量异常、智力及行为问题风险。  
  与普通糖尿病一样,妊娠期糖尿病也需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自我血糖监测等方法综合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饮食治疗是妊娠期糖尿病最基本、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都能很好的控制血糖。每日应适当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避免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一方面既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另一方面又要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同时避免发生饥饿型酮症。饮食的总体原则是少食多餐、多元化饮食,以避免餐后血糖过高。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主食,如糙米饭、全麦面条等,以避免餐后血糖上升过快。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像瘦肉、鱼虾、鸡蛋、牛奶等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有助于胎儿发育。多吃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避免摄入含糖量高的甜点和油炸食品。对于无运动禁忌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其运动方式以安全、适度为原则,避免过度劳累,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有无异常胎动及宫缩,运动期间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去当地医院就诊。适量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更好地控制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经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或调整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能量摄入血糖又超过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者,应及时加用药物治疗。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较为安全,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每个孕妇需根据血糖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胰岛素及注射方案,密切关注血糖并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如果患者对胰岛素过敏或不耐受,经知情同意后,可考虑口服二甲双胍。期间需密切关注血糖波动。治疗初期需监测三餐前半小时和餐后2小时,加睡前1次及空腹血糖,当血糖逐步降低并趋于正常时可适当减少血糖监测次数。对于血糖控制良好且无并发症的孕妇,可等待自然临产至40周;若孕妇出现血糖控制差、巨大儿、子痫前期等状况,建议于孕38~39周适时终止妊娠。虽然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将来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产后应继续关注血糖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随访,以尽早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代谢异常问题。
  妊娠期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份“限时挑战”。只要准爸妈掌握科学知识,就能把血糖稳稳地“锁”在安全线内,迎来一个体重适中、哭声嘹亮的健康宝宝,也为妈妈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愿每一位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都能被温柔以待!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