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背后的神经密码
皖西日报
作者:王林楠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夏季高温炎热,人们常贪凉避暑,却不知这一习惯可能暗藏健康隐患。面神经炎,俗称“歪嘴巴”“吊线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突然瘫痪、嘴角歪斜、闭眼困难等。近年来,夏季成为面神经炎的高发季节,其背后原因与防治措施值得关注。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科学的角度,为您解析面神经炎夏季高发的原因及科学防治方法。 什么是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Bell麻痹),是面神经管内段因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简单来说,就是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经突然“罢工”,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工作,表现为患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扩大、前额皱纹消失、口角下垂、鼻唇沟平坦等情况。尤其是在其做出露齿或微笑的动作时,面部歪斜与口角下坠的情况更为明显。病侧无法做出蹙眉、皱额、鼓气、闭目与噘嘴等表情动作。吹口哨与鼓腮时,患侧因口唇无法闭合而产生漏气的情况。进食时,食物残渣常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残留,并伴有口水自该侧流下。它通常急性发作,且多为一侧面部受影响,无传染性,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20~40岁人群更为常见。 夏季面神经炎高发的原因 1.冷风直吹引发神经受寒:夏季高温下,空调、风扇成为降温“利器”,但长时间直吹冷风(尤其是面部)可能导致面神经受寒。冷风刺激使面部血管收缩,神经供血不足,进而引发水肿或炎症反应。此外,出汗后毛孔张开,冷风更易侵入,增加发病风险。 2.病毒感染机会增多:夏季人群聚集频繁(如商场、泳池等),病毒传播风险升高。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可能诱发面神经炎。高温环境下,人体免疫力相对下降,更易成为病毒攻击的目标。 3.过度劳累与免疫力下降:高温天气易导致精神疲惫、睡眠质量差,加之频繁熬夜、饮食不规律,使身体免疫力降低。免疫力下降时,面神经更易受外界刺激或感染,诱发炎症。 4.生活习惯不当:夏季贪食冷饮、洗冷水澡、饮酒后吹风等行为,可能扰乱面部神经的微循环,导致功能紊乱。此外,长时间暴露在户外高温下,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如空调房),温差过大亦可能引发神经应激反应。 科学防治面神经炎 一、预防篇:规避风险,筑牢防线 1.避免冷风直吹:使用空调或风扇时避免直吹面部,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以上),夜间可开启“睡眠模式”。 2.注意保暖与防护: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立即吹风;户外乘车、洗浴后注意面部遮挡,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尤需谨慎。 3.增强体质: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健康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苦瓜、葡萄),避免生冷、辛辣食物,戒烟限酒,增强免疫力。 4.预防感染: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源;流感季节减少聚集,必要时接种疫苗。 5.心理调适: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二、治疗篇:及时就医,综合康复 1.早期干预:一旦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症状,立即就医。正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激素、抗病毒药物)、针灸理疗及康复训练。 2.个性化方案: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不完全性面瘫通常1~2个月恢复,完全性面瘫需2~8个月甚至更久,需遵医嘱坚持治疗。 3.日常护理:保证睡眠,避免劳累;眼部闭合不全者需涂眼膏保护角膜,避免感染;饮食以软食为主,避免咀嚼困难导致的营养不良。 4.后遗症管理:遗留后遗症者需长期康复训练,结合心理支持,减少社交障碍。 夏季特别提醒 1.避免“冰火两重天”:高温户外与低温室内交替时,给身体适应时间,避免骤冷骤热。 2.警惕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加强防护,定期体检。 3.及时就医:面神经炎治疗黄金期为发病1周内,拖延可能导致恢复困难甚至后遗症。 面神经炎夏季高发,但通过科学预防与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风险。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规避冷风刺激、增强免疫力是关键。若不幸患病,积极配合专业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 (六安市中医院 王林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