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取款通知单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朱幸福

  20世纪80年代,文化市场开始活跃,报刊杂志铺天盖地,在邮局订阅报刊、购买杂志等成为许多人的新宠。对于正做着文学大梦的我来说,邮局自然成了我在相当长一段日子里最常去的地方。
  书报读多了,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写出的稿子悄悄从邮局寄到报刊编辑手中,若是有幸发表出来,之后的样报、稿费也是由邮递员专程送达。那时,我工作在农村,十几公里外的集镇才有个小邮局,所以,每次进城办事,邮局都是我必须光顾的地方。先是把要投的稿件放进邮筒,再就是翻翻时新的报刊,买点邮票信封稿纸之类。有时也拿着稿费通知单在窗口排队,然后在营业员讶异的目光中享受周边人的敬佩。那年月,能发表文章,还能赚到稿费,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记得第一次接到稿费通知单时,是《安徽青年报》给我的5元钱稿费。绿色的取款通知单,让我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多遍。本想取过稿费后把取款单珍藏起来,用作永久的纪念。邮局窗口工作人员却说他们要回收取款单入账用。我有些舍不得,就问:“有没有办法能将取款单留下来?”工作人员说:“只有一个办法,你不兑付稿费,两个月后,我们会将稿费原路退回。”毕竟是我拿到的第一笔稿费,好几个同学都吵着让我请客,所以,犹豫了一个多月,我还是拿着几乎要揉烂了的取款单取回了稿费,买了糖给全班同学共享,买了信封和邮票备用。后来,又陆续收到一些报刊的稿费,不再纠结取款单能不能保存的事,只是用笔记本记录下发表及稿费的情况。
  农村交通不便,邮局网点不多,我收到报刊信件往往都比较迟。所以,我一直都想调到城镇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去邮局方便些。直到进入了新世纪,我才因工作变动进了县城,弥补了这一缺憾。
  此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很快普及开来,许多报刊都设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我也换成了电脑写作,申请了好几个电子信箱。再投稿时,只要动动鼠标,稿件就秒进了编辑的信箱,不但准确、方便、快捷,而且节省了信封、稿纸和邮票的花费。特别是电脑输入,文本规范,字迹清晰,省去了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誊写。我去邮局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任务也逐渐单一:买报刊、取稿费。
  如果说QQ、微信的相继出现让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的话,那么网银的出现也让稿费的汇兑变得更加准确和简单。许多报刊渐渐不选择邮政汇款的业务,主要是这类业务要到邮政窗口办理,对于每天要发几十篇、上百篇文章的报社来说,财务人员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了。我们县报每次去邮局汇稿费,会计都会很发愁。于是,许多报刊都要求作者提供银行卡账号,用网银发放工资、稿酬,我们也因此有了许多张银行卡。银行卡多了,大多数卡使用率不高,又涉及许多大大小小的银行,最后连密码都会忘记。也有少数的报刊依然选择邮政汇兑业务,每年我还是能收到一些这样的取款单。
  我写的文章以短文居多,发的报刊也是各级各类,稿费差异很大。有几百上千元的,也有几十元的。一次收到一张10元的稿费单,准备再积累几张一道去取,结果眼看快到期了也没有再收到下一笔,只好去了邮局。
  这些年邮储业务很多,涉农补贴、低保、社保等经费发放业务多,涉及的人员广,我在大厅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到了窗口,又被告知去另一个兼办邮政兑付的窗口办理。业务员看看我取款单轻蔑地笑了:“10元也来排队啊!来回车费都不够。”我听了脸一红,但这毕竟是我的劳动所得啊,所以我就反问他道:“按你的意思,就是这10元我不要了?”业务员连忙摇头解释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出门的时候,一旁的大堂经理叫住了我。她让我办个邮储银行的账户,下次再来取款,她可以帮我在大厅综合业务一体机上操作,不用排队。不久,当地邮政局领导推荐我当邮政社会监督员,理由是我经常和邮局打交道。于是,我在邮储银行开了个人账户。再去取稿费时,将取款单与卡递给大堂经理,她一番操作,再让我输入密码,钱就转移到我个人的账户上。然后她把取款单递给我说:“这个你留着吧。”
  我非常惊讶,当年为了保存第一张取款单,我犹豫了一个多月都没想出办法。直到复印技术出现,我才能复印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取款单留存。接着,邮局又推行入账汇款业务,我根本看不到汇款单,只有存折上的一串数字流水,不知道是谁家给的什么文章的稿费,简直是一笔糊涂账。果然,这项业务不久就消失了。现在,随着银行汇兑业务的兴起,邮政汇款单已成了凤毛麟角的稀有物品。最近,邮储银行的朋友告诉我,下载他们银行系统的专用app,登录进去,输入取款单号和标识码,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稿费兑付。还有按址汇款、密码汇款等多种业务都可以自己操作,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啊。
  虽然现在见到这种绿色取款通知单的机会不是太多,但依然有人在使用着,我的抽屉里也积累了厚厚的一沓,我有点怀念,并渐渐喜欢上绿色的取款通知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