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慢性肺病调养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慢性肺病是一类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这类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炎、平喘等对症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在改善症状、延缓病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系统解析慢性肺病的防治策略。 中医对慢性肺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虽无“慢性肺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咳嗽、咳痰、气短、喘息等核心症状,可归属于“肺胀”“喘证”“痰饮”等范畴。《黄帝内经》提出“肺主气,司呼吸”“肺为娇脏”,强调肺脏易受外邪侵袭,且与脾、肾两脏功能密切相关。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肺病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因:长期感受风、寒、燥、热等外邪,或吸入粉尘、烟雾等秽浊之气,导致肺气壅滞,宣降失常。 2.内因:肺、脾、肾三脏虚损是发病基础。肺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脾虚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 3.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气滞相互胶结,形成“痰瘀互阻”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气道重塑、肺功能进行性下降。 二、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慢性肺病常见以下证型 1.痰浊阻肺型:咳嗽痰多、色白黏稠,胸闷气促,舌苔白腻。 2.肺肾气虚型:动则气喘、腰膝酸软、自汗畏寒,舌淡苔白。 3.气滞血瘀型:胸胁胀痛、口唇紫绀、杵状指,舌质暗紫有瘀斑。 中医治疗:标本兼顾,三脏同调 中医治疗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稳定期注重补益肺脾肾,兼以化痰活血。 一、经典方药应用 1.痰浊阻肺:治宜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若痰热明显,可加黄芩、瓜蒌清热化痰。 2.肺肾气虚:治宜补肺纳肾,方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合金匮肾气丸。若兼阴虚,可加麦冬、五味子滋阴敛肺。 3.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加减,辅以丹参、三七粉增强化瘀之力。 二、特色外治疗法 1.针灸:选取肺俞、定喘、膻中、足三里等穴位,可调节气道平滑肌张力,改善通气功能。 2.穴位贴敷:三伏天采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药物制成膏剂,贴敷于大椎、肺俞等穴位,通过透皮吸收激发阳气,减少冬季发作。 3.导引术: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太极拳“云手”等动作可舒展胸廓,增强呼吸肌力量。 食疗与调护:防重于治 中医强调“治未病”,对于高危人群(如吸烟者、粉尘接触者)及稳定期患者,日常调护至关重要。 一、饮食调理 1.润肺化痰:推荐百合银耳羹(百合20g、银耳10g、冰糖适量)、川贝炖雪梨(川贝3g、雪梨1个)。 2.补气健脾: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50g、粳米100g)可增强免疫力。 3.禁忌: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防助湿生痰。 二、呼吸功能训练 1.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缩唇缓慢吐气,每日练习2次,每次10分钟。 2.六字诀“呬字功”:发音“呬”(sī)时配合伸展手臂,有助于疏通肺经。 三、环境与情志调节 1.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避免油烟、冷空气刺激。 2.秋冬季节佩戴口罩,颈部围巾保暖,防止风邪从大椎穴侵入。 3.情志上忌悲忧过度,《素问》言“悲伤肺”,可通过静坐、书法等舒缓情绪。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展望 现代研究证实,中医治疗可通过多靶点作用改善慢性肺病:1.黄芪、党参等补气药能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减轻气道炎症;2.丹参、川芎等活血药可抑制肺血管重塑,改善缺氧症状;3.针灸能降低血清IL-8、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 建议患者在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定期进行肺功能评估。未来,通过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技术解析中医证候本质,将进一步推动精准化治疗。 慢性肺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中医以其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特色,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患者需树立信心,坚持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结合,同时戒烟限酒、适度锻炼,方能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六安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彭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