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皖西日报
作者:金敏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痛经(dysmenorrhea)指在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部酸痛不适,甚至难以忍受,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痛经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50%妇女均有痛经,其中10%痛经严重。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也称作膜样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 本病中医称痛经或经行腹痛,主要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常由于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或肝郁气滞,血行受阻,冲任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宫,不通则痛;或禀赋虚弱,肝肾不足,孕育过多,精血亏损,行经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于滋养故经后作痛。 诊断依据: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以下几点即可诊断。 1.初潮后1-2年内发病。2.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8-72小时。3.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4.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 病史不典型、盆腔检查不满意者,宜做B超扫描。盆腔检查无阳性体征,应用避孕药物或PCs合成抑制剂,有疗效者可诊断为原发性痛经。如用药5-6个周期无效,则宜进一步做腹腔镜或宫腔镜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黏膜下肌瘤等器质性病变。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操作方法如下: 1.高发热敏穴位区域:关元、子宫、次髎、三阴交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2.热敏灸操作步骤 (1)关元、子宫穴三角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腹腔并扩散至整个腹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次髎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扩散至腰骶部或向下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三阴交穴双点温和灸,部分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如感传仍不能上至腹部,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三阴交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组穴位,每天1次,自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连续5天为1个疗程,共3个月经周期。 列举两例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经典案例。 病例1:张某,女,24岁,未婚。自诉13岁初潮,每次临行经之时下腹胀痛难忍,甚痛至床上翻滚,曾口服中成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就诊时下腹胀满疼痛已1小时余伴腰膝酸软,难以忍受,见其面色苍白,全身冷汗淋漓,立刻给予其热敏灸治疗,其关元穴及双侧次髎穴有明显的喜热、透热现象。故先于关元穴区行热敏灸治疗,约2分钟左右,患者即感整个下腹部温热舒适,热流直渗入腹腔,15分钟后自诉疼痛感明显减轻,灸感持续约45分钟,热感由腹腔回缩至皮肤表面。遂停灸关元穴,改灸次髎穴,于次髎穴施行双点温和灸,约10分钟,患者自觉腰背部片状温热感,腹腔内亦感温暖舒适,继灸20分钟次髎穴区皮肤感灼热乃停灸。此1次治疗后患者腹痛已减之八九,仅微觉胀满。次日复诊诉月经量色正常,无任何不适。嘱患者每于行经前3天左右自灸关元穴,每日1次,每次约灸半小时,连续5天,坚持3个月经周期,以防复发。半年后随访,未闻复发。 病例2:张某,女,20岁,15岁初潮,月经基本正常,2年前因经期食冷饮,此后每于月经来潮之时感小腹酸胀疼痛,遇热痛减,伴腰骶及双下肢酸痛,浑身无力。就诊时小腹胀满疼痛2小时,浑身无力,于双次髎穴探及穴位热敏。行双点温和灸,腰背部顿感片状温热并向下腹部传导,20分钟后,热流渗入腹腔,灸感异常舒适,小腹胀满疼痛、头出冷汗等症顿减。该灸感持续约2小时热感渐回缩至双次髎穴,且仍有轻微透热现象,继灸5分钟灸处皮肤感灼热乃停灸,完成1次热敏灸治疗。灸后仅感小腹轻微胀满,已无疼痛。次日复诊诉无任何不适。嘱每于月经临行前3天灸关元、三阴交穴,每穴半小时,每日1次,连续5天,坚持3个月经周期。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六安市中医院 金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