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预防盆腔炎,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盆腔炎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慢性疼痛、不孕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后果。与其被动治疗,不如主动预防。本文从生活细节入手,为您梳理科学、实用的预防策略。
  个人卫生管理:筑起健康第一道防线
  外阴清洁有讲究: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肥皂、护理液或热水过度清洁,以免破坏阴道自净能力。清洗时做到“专人专盆”,不与家人混用,毛巾定期消毒晾晒。内裤选择纯棉材质,每日更换并单独手洗,避免机洗交叉感染;经期防护需细致:月经期宫颈口开放,抵抗力下降,需避免性生活、游泳、盆浴及桑拿,防止病原体上行感染。卫生巾每2-3小时更换一次,夜间可选用透气性好的卫生棉条,注意避免经血逆流引发炎症;特殊时期加强护理:流产后、分娩或妇科手术后,阴道出血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禁止盆浴和性生活。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观察分泌物性状,若出现异味或颜色异常(如黄绿色)应及时就医。
  性行为管理: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
  固定性伴侣:研究表明,多个性伴侣会使盆腔炎风险增加数十倍。建议保持单一、稳定的性关系,并共同做好性卫生;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可阻隔70%以上的病原体(如淋球菌、衣原体)。性行为前后双方均需清洁外阴,避免体液接触引发感染。
  警惕异常症状,若性伴侣出现尿道分泌物异常、排尿疼痛等症状,应暂停性生活并及时就医检查,避免交叉感染;术后恢复管理:流产后严格遵医嘱抗感染治疗,避免过早恢复性生活;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定期复查,警惕慢性炎症。
  增强免疫力:打造身体“防护盾”
  科学饮食:高蛋白摄入,鸡蛋、豆腐、瘦肉等可促进组织修复;补铁防贫血,菠菜、动物肝脏搭配维生素C食物(如橙子)提高吸收率;注意忌口,辛辣、生冷食物易导致盆腔充血,煎烤油腻食品加重炎症反应。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办公室女性可每小时起身活动,结合深蹲、拉伸改善盆腔循环,避免久坐导致的盆腔淤血。
  规律作息: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建议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高质量睡眠。过度减肥(如节食)会削弱免疫力,BMI应保持在18.5-23.9的健康范围。
  规避医源性感染:手术与检查的注意事项
  减少宫腔操作:人工流产、刮宫等手术会破坏生殖道屏障。若无生育计划,建议采用长效避孕措施(如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剂),避免反复手术创伤;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妇科检查或手术应前往具备资质的医院,确保无菌操作。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定期复查;警惕侵入性治疗,非必要避免阴道灌洗,防止破坏菌群平衡。治疗阴道炎时,优先选择局部用药而非口服抗生素,减少耐药性产生。
  环境与生活习惯: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公共场所防护:游泳时选择水质达标的场馆,避免坐在更衣室长凳上,泳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外阴并排尿;衣物与寝具管理:紧身化纤内裤易造成局部潮湿闷热,诱发细菌滋生。床单被罩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阳光暴晒6小时可有效杀菌。情绪调节:长期压力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减压。研究显示,每周3次30分钟的正念练习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疾病早筛与干预
  定期妇科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白带常规及HPV筛查。急性阴道炎患者需彻底治疗,防止上行感染发展为盆腔炎;识别危险信号:若出现下腹持续性疼痛、性交后出血、异常阴道分泌物(如脓性、豆腐渣样)或不明原因发热,需在48小时内就诊;疫苗预防:接种HPV疫苗可降低宫颈炎风险,间接预防盆腔炎。建议9-45岁女性根据年龄选择二价、四价或九价疫苗;特殊人群防护:产后/流产后人群:使用中药熏蒸(苦参30g+艾叶20g煎煮坐浴),连续7天,配合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增强局部防御;职场高压人群:采用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5分钟拉伸),缓解盆腔充血,办公室备暖宫贴(持续发热6小时),避免空调房受寒。
  预防盆腔炎并非依赖单一措施,而是需要将科学的健康管理融入生活点滴。从一条内裤的清洁到一次体检的选择,从一顿营养餐的搭配到一场运动的坚持,每个细节都是守护盆腔健康的重要拼图。记住: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而预防的核心,就藏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日常习惯中。
(芜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湾沚区总院>妇产科 钱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