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孩子发热,家长莫慌!
皖西日报
作者:吴炜玮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孩子发热是家长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每当看到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许多家长都会心急如焚,手足无措。此文将给家长朋友们科普发热的基础知识,提高家长对孩子们发热的认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从容应对这一常见情况。 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指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常采用腋温≥37.5℃或肛温≥38℃定义为发热。按儿童发热分级标准通常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超高热。 孩子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这也是有可能的。一般不受控制的超高温度确实可能造成脑损伤,比如超过41.5℃。但是平时所说的“烧坏脑子”,其实更多的是患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发热只是症状,所谓的烧坏脑子,是因为引起发热的疾病所导致的,与发热本身并没有关系。 如何正确地给孩子退热?退热的目的不应仅仅是降低患儿的体温,最主要的目的应是缓解患儿因发热引起的不适。下面教大家正确的应对发热: 物理降温:如果宝宝四肢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此时是物理降温的最佳时期。 ⑴适当减少衣服和被子,帮助把体热散发出去,千万不要捂汗;⑵降低环境温度,开窗适当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⑶适当多饮温水,在发热期间,体温过高会导致身体缺水。为预防脱水需及时多补充水分,帮助宝宝退热,防止虚脱。⑷温水擦浴:用温水(水温约32-36℃)浸湿毛巾,拧干后轻轻擦拭孩子的四肢、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血管丰富,擦拭可以帮助散热。但是如果孩子发热寒颤时需要注意保暖,此时不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来退热,如果手脚冰凉,可适当搓热手心或用温水泡脚15分钟! 药物降温:2月龄及以上儿童体温≥38.5℃或明显不适时,通常可采用退热药物对症处理。然而,38.5℃并非绝对标准,即使体温没有达到38.5℃,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医生也可能会建议使用退热药物。 儿童退热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应根据年龄和体重来确定,避免过量使用。孩子发热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退烧药,药物可能只能降温1-2℃,不一定能让体温恢复正常。 药物降温应注意,每次口服退烧药间隔时间大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一般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退烧药。 面对高热惊厥,家长别慌! 高热惊厥的表现:宝宝可能表现为意识短暂丧失、肢体抽搐、翻白眼、牙关紧闭、面色苍白或发紫、甚至口吐白沫等。 如果发生高热惊厥,家长如何做好急救护理?热性惊厥通常是短暂的,约1-5分钟即可自行缓解,大多预后良好,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过度的紧张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如果发生了,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做好这几件事,让医生更好做出诊断。 ⑴观察并记录:记录好孩子的抽搐时长,用手机拍下孩子抽搐的视频; ⑵侧卧位:先把孩子平放在硬而平整的床面上,将孩子的身体转向一侧,防止呕吐时造成误吸、呛咳、窒息; ⑶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孩子的衣领和腰带,保持孩子呼吸通畅,孩子清醒前,切勿喂食任何药物或食物,强行掰开孩子的嘴,可能造成损伤; ⑷物理降温:适当松解衣被,温水擦浴等; (5)及时就医:一旦发现高热惊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尽早接受治疗。 日常防护要做哪些?主要是注意小儿的营养均衡,流感季节积极预防感染,出门戴口罩,并定期打疫苗。这些都将有助于预防治疗疾病。 如下这些方法不可取: 捂得严严实实: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着凉,甚至认为捂一下就会出汗,在孩子发热平稳期后仍将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这样不仅不利于散热降温,反而会使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能发生高热惊厥或捂热综合征。 不正确使用退热药:为了快速退烧,不按照说明或医嘱服用退热药,可能引起大汗淋漓、虚脱等不良反应。 盲目自行服用抗生素:引起发热的病因并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在不清楚发热原因时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有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或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六安市中医院 吴炜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