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界限的生活与无界限的诗意
皖西日报
作者:灰一
新闻 时间:2024年08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灰一
在王太贵的这本诗集中,有着大量关于人世间“低处”事物的描写,无论是青瓦与古塘,绿植与蔬果,还是农作物与老物件,县城与乡村的风貌,这些质朴而简单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写质朴之物,很容易就落入俗套,让人觉得赘余而做作,如同灶膛里的灰烬一般成为“负担”,而非值得细细品读的对象。而读王太贵的诗,却有清爽敞阔之感,如在山间小道遇细雨清风,让人不觉沉浸其中。 之所以能产生这种独特的气质,首要便是归功于其敏感而多情的诗心以及初衷不改的青年意气。正如他自己写下的“我两手空空,背负云朵的虚名”一样,扎根在泥土中的诗人也要有自己的坚持,也要“结下无名的果实”,把自己的诸多思绪坦诚地展露给读者。在他用诗歌语言铺成的青瓦下面,是母亲的温柔,是一盏灯火的照耀下温暖的房间,是在田野山间采集的故事被娓娓道出,我看见了他写的一幕幕场景,更感受到在这些场景中属于诗人的真挚感情。 他的诗是澄澈的,甚至有一种幼稚贯穿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撕了那么多便笺给你,只为亲手写上更多的错别字”这一句,诗歌可能就是要写些“错别字”出来,才能突破庸碌普通的界限。首先诗歌语言本身应该有自己的复杂与锋芒,诗集中那些此前从未看见过的修辞与联想是如此的抓人眼球,即使是遮阳布、中药柜、中年人的沉重压力这些极其普通甚至不甚雅致的东西也能写出新意,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一次在日常与奇想之间不断穿梭的奇妙之旅。 而这种“错别字”,还体现在对生活的独特观察角度上。要完成这样一本既能带来愉悦感,又能引人深思的作品,诗人的观察一定要是敏锐且与众不同的。以《软柿子》一诗为例,之前也有很多诗歌写写柿子,但顶多写写它的生长与采摘过程,再联系一下乡土情怀之类的,太过寻常。而王太贵却着重描写了贩卖柿子过程中,买家捏柿子的细节,年幼的“我”的情感随之变化,所有的惶恐、踟蹰、安心自然而然地展露了出来,而藏在更深处的意蕴——特定时代农民与职工的差距、农村生活的真实样貌也会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被读者体会到。 总的来说,王太贵的这本诗集写作对象是日常的生活,但体现出来的却是在具象生活之上的由热爱、缅怀、坚守、和解等组成的思辨精神与高古人格。其中大部分诗歌作品都实现了复杂的层次感、多元性与纯粹的情感寄托、美好追求的融合,读之有韵味,思之有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