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聚焦淠史杭·淮水安澜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淮水安澜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截流城西湖进洪闸 陈力 摄
  许洪峰

  晨雾初散,淮河如青罗带般铺展。2025年8月16日,六安市作家协会文艺志愿者采风团驱车西行,车轮碾过缀满露珠的乡道,驶向霍邱县王截流乡。此行是文艺志愿者下基层的实践,亦是聆听淮水与土地对话的旅程。
第一章 安澜新居
  王截流安置点入口,乡党委书记臧晓诗立于“治淮安民”石刻前展开蓝图:“安置点属于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搬迁16个村3万余乡亲。”他身后米白色小楼鳞次栉比,紫薇花巷里飘来童谣。
  B区3栋门前,花甲之年的薛祖军修剪着茉莉花枝。“进屋喝口茶!”150多平米的新居窗明几净,洪水记忆被裱进墙上的老照片。“从前在老圩村,水漫二楼得蹲三天。”老人拍打混凝土墙壁震落花瓣,“如今这墙能扛百年洪水!”厨房里智能灶具映着老伴的笑脸:“出巷就是学校,街角开着药房,康养中心秋后就封顶哩。”
  臧书记指尖划过沙盘中的物流园轮廓:“安居更要乐业。农贸市场九月招标,新能源站已立项。”阳光淌过薛大爷眉间的沟壑,那里沉积着洪水褪去后的安宁。
第二章 坝上人家
  淮河大堤东侧,雷李庄台静卧如蚌。这座2004年筑就的庄台承载着50户人家,青石路旁灿烂着竹篱笆内的红辣椒。村支书蔡国然引我们穿行:“去年铺设污水管网,家家落实‘门前三包’。”柳荫下三位老妪撕着棉桃,雪絮沾上衣襟。
  立于28.5米高的台顶,但见淮水在此旋出金鳞。对岸芦花初绽,白鹭掠过水面叼起碎银。“防洪的庄台变身风景台。”蔡书记指向蜿蜒的木质栈道,“周末钓鱼人的汽车能排半里地。”
第三章 金羽生辉
  雷李村西头,云腾种鸡场的金属反光板晃入眼帘。厂长开启密闭车间,12万只蛋鸡的啼鸣被新风系统滤成低吟。“2023年投资近2000万改造智能化。”控制屏亮起,传送带载着粉壳鸡蛋列队前行,“成本降两成,优品率提15%,还带着130户脱贫户分红。”发酵车间的轰鸣声中,鸡粪正蜕变为有机肥—现代牧歌在淮畔循环奏响。
第四章 钢铁长龙
  午后烈日灼烤着王截流大坝。臧书记和文艺志愿者一行站在“城西湖进洪闸”6个大字下,在闸门检修桥畔阅读工程介绍展板:“城西湖进洪闸建成至今经历了多次较大洪水位考验,1991年7月11日第一次开闸进洪,进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进洪量5.97亿立方米,有效地控制了淮河正阳关水位,保证了淮北大堤的安全。此工程是淮河防汛的定海神针,36孔深闸可吞吐近6亿立方洪峰”。掌心抚过冰凉的钢铁闸体,脚底传来暗流的震颤。坝下车流穿梭,纪念碑上“驯淮安澜”的刻痕深嵌岁月。
  北岸文化园内,曲面水幕正演绎《淮河春秋》。数字沙盘上,移民轨迹与洪水红线交织成网,1949年至今的治淮年轮在光影中旋转。展柜里民工挖河的钢钎已磨出包浆,图纸上的朱批仍鲜艳如血。
第五章 泥土记忆
  田孝琴泥塑艺术馆里,陶土清香弥漫。省级非遗传承人十指翻飞,淮河船工的筋肉在泥坯上贲张。“每年带作品闯北上广,进校园教过六千娃娃。”她托起未上色的《淮河新娘》,嫁衣褶皱里藏着水波纹。展架上《庄台秋色》晾晒着红辣椒,《抗洪群像》中军民共扛沙袋青筋暴起。窗外写生少年笔下的淮河曲线,正与田老师掌心的老茧重合。
第六章 碧血千秋
  骄阳洒照陵园,松涛漫过21米纪念塔。县作协副主席夏书阔于玻璃展柜前,神色凝重。那桃红绸布枕套上,“同心抗日,心心相映”红线止于“映”字,此乃陈涛烈士未竟之作。1940年,她舍赠姐嫁妆奔赴战场,20岁芳华陨于戴滩。戴滩乡亲为念她,更名陈涛镇,淮水亦铭记那未了之“映”。
  至张学文烈士展板前,夏副主席哽咽难抑。他三年寻访,轻触照片中28岁的英烈。张学文1915年生,16岁投身红军。于鄂豫皖根据地,他凭胆识任团长,多次参与反“围剿”,军事才能卓越,成战友心中英雄。后随军入川,共创川陕根据地,立下赫赫战功。长征路上,山川险峻、草地雪山,他以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书写壮丽征程。
  日寇侵华,张学文奉命回皖,凭丰富经验与领导之才,迅速组建抗日队伍,与日寇殊死搏斗,重创敌军,鼓舞民众抗日信心。1943年春,调至皖中根据地,任新四军巢湖游击支队副支队长,游击战术灵活,成日寇克星。
  同年三四月,日寇两次“扫荡”巢无中心区,张学文与战友无畏周旋,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粉碎“扫荡”阴谋。然日寇勾结国民党反动派,7月24日,日寇撤退,国民党桂系顽军进攻。盛家桥一役,张学文身先士卒,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夏副主席八尺男儿,泪珠溅落展柜。满室寂静,唯有塔外松涛似在呜咽,缅怀英烈碧血千秋。
尾声 灯火长河
  归途星垂平野,车过临淮岗大坝。薛大爷新居的灯火透窗而出,雷李庄台的红灯笼沿堤蜿蜒,云腾养殖场的指示灯在夜幕明灭。
  臧书记的临别赠言萦绕耳际:“安澜只是起点,富民方为归宿。”夏副主席在烈士塔前的箴言铮铮回响:“长眠者托举的黎明,需生者以心灯守护。”
  淮水汤汤,带走洪患与硝烟,留下沃土与丰年。我们这些执笔人,终将把今日的泪与笑、铁与泥、光与血,都酿作淮河岸畔永不枯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