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岁月留痕·人在旅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小镇烟火正暖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华章

  皖西老家一个集镇的农贸市场,像一本厚重的旧书,翻开扉页,满是岁月的痕迹与生活的温度。这次回老家,再次踏入这熟悉又陌生的市场,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匣子,过去与现在交织,谱写出一曲独特的烟火之歌。
  记忆中的集镇菜市,简单而纯粹。天光未亮透,一条狭窄的土路旁,稀稀拉拉摆着几个竹筐,里面是刚从园子里摘下的时令菜蔬。卖菜的多是邻近乡亲,打着手电,步行几里赶来。没有喧嚣的吆喝,只有安静的等候。小时候,常随母亲去买菜,她总能和摊主们聊上许久,收成、家常,交易反成了捎带的事。那时的集市,像一幅淡雅的水墨,质朴宁静,韵味悠长。
  如今再踏入集镇菜场,清晨五点多,这里已像煮沸的汤锅般热闹。曾经的土路早已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低矮的棚子换成了宽敞明亮的钢架大棚。刚走进菜场,一阵嘈杂的人声便扑面而来,电动三轮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片热闹的市井交响乐。
  往菜市场右边走,水产区的水箱里,鱼儿奋力跃动,溅起的水花在晨光中碎金点点。卖鱼的张大叔高筒胶鞋上水渍斑斑,被河水泡得发白的手掌却格外有力。每当有顾客驻足,他便操起长柄网兜,在水箱里灵活搅动,精准罩住目标。手起刀落,刮鳞沙沙,剖肚利落,清水哗哗冲刷——一套“杀鱼三重奏”行云流水。顾客笑侃:“张师傅,今天秤头可要足啊!”他头也不抬:“您放一百个心,少一两赔您一条!”笑声便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漾开。
  鱼摊旁,新鲜猪肉挂在铁钩上,光泽诱人。壮实的摊主老李,笑眼眯眯。锃亮的砍刀在磨刀棒上“霍霍”几下,火星微溅。遇到顾客要肥瘦相间的五花,他便悬起整块肉,眯眼寻准纹路,刀锋沿着肌理缓缓切入,厚薄均匀的肉片便整齐码好。末了,不忘用油渍围裙擦擦手,热情叮嘱:“正宗土猪肉,回去小火慢炖,香得很哩!”
  蔬菜区是自然的调色盘:翠绿的青菜、红艳的番茄、金黄的南瓜,水灵鲜亮。老农们坐小马扎上,拿着小喷壶,不时给菜叶洒点水,水珠滚落,晶莹剔透。戴草帽的老大娘守着筐土鸡蛋,见人便招呼:“买几个?自家鸡下的,炒出来喷香!”她拿起一枚轻晃,粗糙温厚的手掌满是岁月痕迹。
  小吃摊是集市的心脏,热气蒸腾,香气四溢。蒸笼白雾袅袅,包子馒头甜香扑鼻。卖早点的阿姨头发盘得整齐,围着蓝白相间的围裙,包馄饨的手法堪称一绝,用筷子挑起一点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手指轻轻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馄饨便诞生了,三两下就摆满一个竹匾。旁边炸油条的老师傅将醒好的面团拉成细长条,双手轻轻一扯,面团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随后“滋啦”一声滑入油锅,欢快地翻滚着,金黄酥脆的油条瞬间出锅。
  日头渐高,喧嚣半日的圩场渐渐歇息。卖鱼的大叔开始清洗水箱,将剩余的活鱼小心转移到小桶里;卖肉的老李把案板擦得锃亮,将未卖完的肉仔细包好放进冰柜。大部分摊主推着空车、收拾好摊位陆续离开,但仍有几个摊子固执地留守着。拐角处卖豆腐的老夫妇,守着最后几块水豆腐,轻声吆喝着:“还有新鲜豆腐嘞,炖白菜鲜得很!”对面卖干货的大爷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整理着货架上的木耳、香菇,偶尔有匆匆赶来的主妇,他便立刻笑着迎上去。
  夕阳的余晖洒在菜场的钢架棚上,留守的摊主们开始不紧不慢地收摊。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记忆中那个安静的老菜场渐渐重叠。这个小小的集镇菜场,从晨光熹微的鼎沸,到日影西斜的坚守,见证着流年,更承载着生计与盼头。它没有城市商场的华丽,却有着最真实的烟火气;它没有都市超市的便捷,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在这里,每一处摊位都在讲述生活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为日子努力着、幸福着——这喧腾又温暖的集市烟火,不正是最熨帖凡心的尘世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