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国好人”金其华助农卖梨记

本报记者 储著坤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炎炎夏日,暑气蒸腾。在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一处梨园,沉甸甸的梨子压弯了枝头。它们个头饱满,脆甜如蜜,却无人问津。54岁的村民陈一勇蹲在地头,眉头皱得比梨皮还紧。拖欠村民的租金,更让他喘不过气来。丰收的喜悦,一时间变成了滞销的愁苦。
  “金书记,田里缺水,帮想想办法。”“可能协调一下,放点水过来。”砖佛寺村党总支书记金其华,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处理完一起因高温缺水引发的纠纷,额上汗珠未干,目光又投向村部后面的那片梨园。陈一勇为人憨厚,老实肯干,村民都称呼他“老陈”。
  “不能看着好梨子烂在地里!”金其华抓起手机,微信语音一条接一条发出去,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张总,村里老陈的梨子脆甜,卖不出去,帮帮忙?”“老李,你在外头路子广,给老陈想想办法?”可老陈的储藏设施很差,梨子不及时出售,后果堪忧,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于是,金其华拨通了夏店镇其他9个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大家一同为老陈“吆喝”卖梨。三天时间,1箱、2箱、10箱……订单如溪流汇聚。老陈的电动三轮车,在烈日下穿梭送梨。叮咚、叮咚……金其华的手机收款声响个不停,三天时间,进账15125元。老陈眉间深锁的愁纹终于绽开,如梨花般释然。
  人情买卖,终有尽时。微信、电话那端也并非全是暖意——“正忙,回头联系你。”“我现在有事,以后再说。”金其华听过太多次这样匆忙地挂断,此后便杳无音讯。他转而求助专业市场与大型超市,无奈老陈的梨园规模有限,价格亦难“合拍”。线上销售之路同样坎坷,乡村平台薄弱、包装运输条件简陋,再好的梨子也难越“数字鸿沟”。
  办法总在脚步丈量与头脑思索中悄然浮现。金其华顶着烈日奔波,汗水浸透衬衫,心中信念却愈发坚定:“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地搭一把手,乡亲们就能爬坡过坎,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这份执着如夏日清泉,终又带来回响。两天前,外乡镇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发来消息:“金书记,马上送26箱梨。”短短一行文字,宛如酷暑中一阵裹挟梨子清甜的风,令人精神一振。
  骄阳灼灼,梨香清冽。“中国好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2024年度全国法治人物”等众多荣誉于一身的金其华,手机的“叮咚”声仍不时响起,老陈的果园预计采收的4万斤鲜梨,还在持续对外推销,金其华的助农卖梨行动,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