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节气话立夏
皖西日报
作者:卫先庆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卫先庆
在流转的时光里,节气如诗,吟诵着大自然的秘语。进入五月,暮春的花瓣悄然飘落时,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然而至的第一个节气便是立夏,它是夏季的开篇,也是宽纵万物放任其生长的季节起始。 立夏,在诗词的世界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曲悠扬动听的乐章,它承载着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初夏时节,酷热尚没到来,仍有春天的迹象,心情舒畅的氛围,往往让诗人们吟唱出欢快清新的妙言佳句,赋予了无尽的韵味,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透过这些优美的诗句,聆听自然的声音,触摸到立夏的脉搏,与世间万物一同,拥抱蓬勃生长的夏日时光,感受它的热烈与温柔。 唐太宗李世民的《初夏》一诗,尽显帝王笔下立夏的大气与华美。“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乔禽犹响殿,横丝正网天。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诗句细致地描绘了春夏交替景物的变化:一夜之间,花鸟鱼燕仿佛都有了新的姿态。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已有了层次,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泽,早晚的烟雾,或重或轻,如梦如幻,鸟声格外响亮,天空出现了闪亮的丝网,鱼儿在船边欢游,乳燕在檐前翻飞,一切都体现出初夏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洞察,更有对立夏美景的由衷赞叹。 宋代范成大《初夏》的一句一景,则都是初夏典型的常见之物。“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诗人经过仔细观察,选用准确的字眼加以修饰,精心取舍摄入诗中,分寸把握得十分恰当,一句不可移易其他季节,而且自然妥贴,毫无罗列之嫌,真是难能可贵。在所有季节景中,要数“夏”最难写,尤其初夏更难与暮春区别,像这样精细地写出初夏景象,实在别无他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用这短短十四字,勾勒出立夏时节的灵动画面。他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速镜头聚焦于一株新荷和一只蜻蜓,捕捉到这稍纵即逝、妙趣横生的一瞬:初放的小荷,嫩绿的尖角,刚刚探出水面,那小巧的蜻蜓,仿佛得到了夏的召唤,早早地停歇在上头。小荷含苞待放,鲜巧玲珑;蜻蜓薄翼素雅,体态轻盈。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接续,两相映衬,以小见大,留下永恒。把蜻蜓和荷花相依相恋这一自然界和谐的情景,形容得浑然天成,颇多天趣;将立夏的清新与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无限生机。这是生命的萌动,是初夏特有的俏皮,让人在诗句间,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蓬勃朝气。 农历四、五月,正是梅子黄熟季节,阴雨连绵,故称“黄梅雨”。由于雨水足,植物茂盛,池塘水满,青蛙就长得更快,所以此时田野一片蛙声。宋代赵师秀,敏感地捕捉到这些初夏特有的自然现象,构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绘声绘色的对偶句,并插进一组叠词,生动地描绘出江南初夏风光。“家家雨”极言雨水之多,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处处蛙”夸饰蛙声热闹,此起彼伏,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笔调清丽,富于生活气息。古诗中相似的句子颇多,但都不及这两句典型生动,境界开阔。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人们习惯把立夏当作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乡野里,放眼望去,草树青翠欲滴,鸟声啁鸣;田野庄稼抽穗,虫鸣潮起,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如宋代陆游在《幽居初夏》诗中所云:“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上句写所见,水满、白鹭,静中有动;下句写所闻,草深、鸣蛙,动反衬静。碧水初满池平,白鹭悠然落下,青草一望无际,蛙鸣处处可闻,勾勒出一幅悦耳爽目的夏季典型景观。表明立夏时节雨水充足,丰收有望,这对于关心民生的诗人来说,无疑是欢欣振奋的,表达出一种向上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