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茶园里的“绿色密码”
皖西日报
作者:邓元生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邓元生
在摄影家的镜头里,裕安区独山镇的春天总是被茶香与红色记忆浸润。山峦叠翠间,6万余亩茶园如绿色绸带蜿蜒舒展,茶田与红墙黛瓦的村落相映成趣;制茶车间内,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将百年工艺化作缕缕清香;茶谷步道上,游客沿着茶香漫步,在红色遗迹与茶韵风光中感受着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作为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独山镇正以“三茶统筹”为笔,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壮美画卷。 01镜头定格·茶园里的“绿色密码” 沿着镜头的视角深入独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生态茶园。在磨剑冲、冷水冲、柳树冲“三道冲”核心产区,1.2万余亩低产茶园经过改造后焕发出新的生机,千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里,“独山中小叶种”茶树在云雾中舒展新芽,6000亩“双替代”示范茶园里,有机肥与生物防治构筑起生态屏障。摄影家们用镜头记录下茶农们在茶园中穿梭的身影——他们悉心管护的不仅是茶树,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数据是最好的注脚:全镇有机茶园达1.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2.77万亩,2024年干茶总产量3600余吨,总产值突破11亿元。当镜头对准茶农的笑脸,他们手中的茶鲜叶仿佛化作“金叶子”,年均3万元的收入,是产业富民最真实的写照。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的奖牌,在茶园的绿意中闪耀着光芒,诉说着原产地的品质坚守。 02光影流转·全链融合的“产业脉搏” 走进独山的制茶车间,现代化生产线与传统灶台交相辉映,镜头捕捉到机械臂精准翻炒与非遗传承人手工提香的奇妙画面。106家茶叶经营主体在这里集聚,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省市级龙头企业、数字化生产线,构成了全产业链发展的“硬核支撑”。“徽六”“荒野”“百家冲”等品牌在镜头前亮相,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的荣誉背后,是4200万元产业资金注入带来的技术革新,是16家SC认证茶企的标准化坚守,更是7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的品质承诺。 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场景同样精彩:独山茶叶大市场里,茶商们验货、议价的热闹画面被镜头定格;红源大数据平台的“云端”直播间中,主播捧着新茶与全国网友互动,367.5万元的线上销售额,见证着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碰撞。而当镜头聚焦非遗传承人的双手,“5位”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让百年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成为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核。 03画卷舒展·茶旅融合的“诗与远方” 在“茶谷·将军小镇”的特色定位下,摄影家们的镜头穿梭于红色遗迹与茶旅景点之间。六安瓜片茶主题公园中,茶文化雕塑与茶园景观相得益彰;百家冲茶休闲中心里,游客围炉煮茶,听着红军当年在茶区的故事;茶谷绿道蜿蜒至山顶,俯瞰全景,茶田与“将军故居”“苏维埃旧址”交相呼应,红绿交织的美景令人沉醉。茶谷小院、茶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将饮茶、制茶、品茶融入旅游体验,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一叶茶的前世今生”。 和美乡村建设为镜头增添了更多素材:白墙黛瓦的村落中,茶文化元素的墙绘生动活泼;茶园旁的民宿里,游客推开窗便是满目青翠;非遗制茶体验课上,孩子们跟着传承人学习“提篮采茶”“炭火烘焙”,欢声笑语在茶园中回荡。这些场景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美丽注脚,更是“三产融合”的鲜活实践,让独山从“卖茶叶”走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 04镜头之外·续写茶乡新篇 当最后一缕阳光洒在独山的茶园,摄影家们的镜头暂时定格,但独山镇的“三茶统筹”实践仍在继续。按照《裕安区茶产业发展规划》,这里正朝着“茶叶要素集聚核”的目标迈进——未来,科技赋能将让茶园更智慧,品牌建设将让茶香更远扬,茶旅融合将让乡村更迷人。 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业”,从“绿水青山” 到“金山银山”,独山镇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画卷,需要产业打底、文化着色、生态添彩。而摄影家们的镜头,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播者——让我们透过影像,看见茶乡的蜕变,听见振兴的足音,期待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更多“三茶统筹”的精彩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