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保健·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吃对关键营养素 助力胎儿健康发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孕期是女性生命中特殊的生理阶段,也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科学合理的营养摄入不仅能保障母体健康,还能直接影响胎儿的器官发育、智力水平甚至成年后的疾病风险。然而,许多准妈妈在孕期饮食中存在误区,比如盲目追求“一人吃两人份”,或过度依赖保健品。本文围绕孕期核心营养素,解析其作用、摄入建议及饮食技巧,帮助准妈妈们吃得更科学、更安心。
  一、孕期营养的三大核心原则
  1.质量优于数量。胎儿发育需要的是特定营养素,而非单纯增加热量。孕期每日仅需比孕前多摄入约300大卡(相当于一小碗米饭或一杯牛奶),重点在于提高食物营养密度。误区纠正:盲目进补可能导致孕期肥胖,增加妊娠糖尿病、巨大儿等风险。
  2.均衡与多样化。每日饮食应涵盖五大类食物:谷物、优质蛋白、蔬菜、水果、乳制品,避免长期依赖单一食物。
  3.阶段性调整。孕早期(1-12周):注重缓解孕吐,补充叶酸;孕中晚期(13周后):逐步增加蛋白质、钙、铁等摄入。
  二、六大关键营养素解析与摄入建议
  1.叶酸:神经管发育的“守护者”
  作用: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如脊柱裂),降低早产和胎盘早剥风险。
  推荐量: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每日补充400-600微克,孕中后期仍需通过食物补充。
  食物来源:深绿色蔬菜(菠菜、芦笋)、豆类、动物肝脏;但天然叶酸吸收率低,建议搭配补充剂。
  注意事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或甲状腺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2.铁:预防贫血的关键
  作用:支持胎盘和胎儿供血,预防缺铁性贫血(我国约30%孕妇存在贫血)。
  推荐量:孕中期起每日需27-30毫克,较孕前翻倍。
  食物来源:血红素铁(吸收率高),比如红肉(牛肉、羊肉)、动物血、肝脏;非血红素铁(需搭配维生素C),比如黑木耳、紫菜、红枣。
  注意事项:避免与咖啡、茶同食,以免抑制铁吸收;贫血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
  3.钙:骨骼与牙齿的“建筑师”
  作用:保障胎儿骨骼发育,预防母体骨质疏松和妊娠高血压。
  推荐量:孕早期800毫克/日,孕中晚期增至1000-1200毫克/日。
  食物来源:牛奶(300ml≈300mg钙)、酸奶、奶酪、豆腐干、芝麻酱。
  注意事项:钙与铁需间隔2小时服用;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建议每日晒太阳20分钟。
  4.DHA:大脑与视力的“黄金元素”
  作用:促进胎儿脑神经和视网膜发育,降低早产风险。
  推荐量:每日200-300毫克。
  食物来源: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藻类、核桃、亚麻籽油;若饮食不足可选用藻油DHA补充剂。
  注意事项:避免选择含重金属污染的鱼类(如鲨鱼、旗鱼)。
  5.碘:甲状腺功能的“调节器”
  作用:合成甲状腺激素,影响胎儿智力发育。
  推荐量:孕期每日230微克(较非孕增加近1倍)。
  食物来源:碘盐(6g盐≈120微克碘)、海带、紫菜、贝类。
  注意事项:甲亢或甲状腺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碘摄入。
  6.膳食纤维:肠道健康的“清道夫”
  作用:缓解孕期便秘,调节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推荐量:每日25-30克。
  食物来源:全谷物(燕麦、糙米)、菌菇、苹果、火龙果。
  注意事项:增加纤维摄入需同步多喝水,否则可能加重便秘。
  三、孕期饮食常见误区与科学应对
  误区一:“多吃水果宝宝皮肤好”
  真相:水果含糖量高,过量食用可能诱发妊娠糖尿病。建议每日摄入200-350克(约1个苹果+半串葡萄),优先选择低GI水果(如草莓、柚子)。
  误区二:“喝汤比吃肉更补营养”
  真相:汤中主要成分为脂肪和嘌呤,蛋白质90%仍保留在肉中。喝汤需去浮油,并搭配食用汤料。
  误区三:“孕期不能吃海鲜”
  科学建议:彻底煮熟的鱼类、虾类可安全食用,且是优质蛋白和DHA来源;避免生腌、刺身等高风险吃法。
  四、实用饮食计划示例
  早餐:全麦面包+水煮蛋+牛奶250ml+草莓5颗;加餐:无糖酸奶+核桃3颗;午餐:杂粮饭+清蒸鲈鱼+蒜蓉菠菜+豆腐汤;加餐:苹果1个+无糖黑芝麻糊;晚餐:糙米饭+番茄炖牛肉+凉拌海带丝+西兰花;睡前:低脂牛奶200ml(助眠补钙)。
  五、特殊情况下的营养调整
  孕吐严重:少量多餐,选择苏打饼干、柠檬水等缓解恶心;补充维生素B6。
  妊娠糖尿病:控制碳水摄入,用杂粮替代精米面;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榴莲)。
  素食孕妇:通过豆浆、藜麦、奇亚籽补充植物蛋白,定期监测铁和维生素B12水平。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 周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