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茶文化·春满江淮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碧云茶香忆故人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吕跃 摄于金寨县铁冲乡万顺茶场
  文道福

  从沪蓉高速金寨县斑竹园天堂寨道口,沿快速路东行20公里至吴畈大桥,再左向东行10公里便到了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东高山村。东高山村的西北部有一座海拔1146米的大山名东高山,也是这个村村名的由来。
  东高山呈金字塔型,正面看形似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北侧山脉一直向下蜿蜒于果子园乡境内。西南侧半山腰有一面圆弧型石壁,高数十丈,俗称罗汉肚,中间有一石眼,形似“肚脐眼”。相传在罗汉肚内曾有巨蟒和蜈蚣精盘踞,“肚脐眼”内有一金蛤蟆居住。山顶有十丈见方的土坪,土坪中间有一直径两米的土坑,土坑内终年绿草如茵,即使周围冰天雪地,土坑内仍温暖如春,甚至花香四溢,蜂飞蝶舞,实乃一大奇观。距顶端下方10米的东侧有一小石崖,终年泉水叮咚不断。在海拔如此高的山顶终年有泉水溢出,实乃另一奇观。
  每逢天气有变或清晨,山顶或没入滚滚云海之中,俗称山戴帽,这时预示着可能有雨雪来袭,或滚滚云涛从山顶东南侧向下缓缓流淌,或向上顺着山脊徐徐升腾,或在山腰漂浮环绕,有名的“东山流云”便是其中一景。现在从山肩到山顶,都被天马自然保护区栽种上了松树和杉树,一年四季松涛阵阵,绿荫如盖。
  在东高山南面的半山腰上,有一向前突出的巨大石崖,名曰碧云岩(又曰蜈蚣崖)。岩下有半个篮球场大、高约三四层楼房的石洞,石洞内建有寺庙一座,名曰“碧云寺”,寺后有泉眼数个,汩汩清泉从泉眼中涌出,名曰“碧泉”。这也是这个村河水的源头。
  东高山村曾经有一位名叫林成财的能人,他是我的小学老师,教过我的算术、音乐、体育等课。当时他是民办老师,后来不知何故没干了,出去做生意了。我回乡工作的时候,他还在外面做生意,但不知道做什么生意,反正看着他很有钱的样子。
  我家和他家有亲戚关系,我叫他表叔。他是天堂寨后畈人,是过继到这边来的。在我的印象当中,林承财先生多才多艺,他的钢笔字和毛笔字不合常规但很有特色。他会拉二胡、吹笛子、识简谱,也会打锣鼓。
  我在乡中学工作的时候,东高村小学正缺教师,我就推荐他重操旧业做了几年代课教师。后来村里缺干部,乡里蹲点干部看他精明能干,就邀请他出来担任村干。他担任村主任、村支部书记,一直到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才退下来。
  东高山村地形复杂,呈纺锤形状,面积大,山地多,人居分散,远离集镇,是一个高纬度山村。在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林承财带领村民克服困难做了很多大事难事好事,从根本上改变了全村闭塞贫困落后的面貌。在缺少资金和机械的情况下,他说服村民采取小组和家庭责任承包方式,硬是用钢钎锄头挖出了一条数公里长的盘山砂石公路,接着又想方设法跑项目,铺设了全镇第一条通村水泥路,彻底结束了肩挑手提脚走翻山越岭的历史。
  路通了,他又马不停蹄地跑项目要项目争取项目,建成了电信、移动手机信号塔,架设了光缆,扩展改造了高低压输变电网,实施了清洁饮用水工程和池塘河坝水利建设加固改造工程。根据村域地形特点和群众愿望,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他组织动员建成了东西两个集中居住点,这在全镇是第一个有规划地建设新农村村级集中居住点的尝试,而且取得了成功,受到村民的欢迎。他通过项目支持第一个选址建设村部,告别了东高山村村部长期借用民房办公的历史。他把新的村部和卫生室建在全村东西交汇点的中间,把新的学校建在集中居住点的旁边,方便全村村民办事议事就医和学生上学,受到群众的称赞。
  交通通讯、生活教育卫生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改变了东高村的整体面貌,提振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于是他酝酿决心下一盘更大的棋,这就是根据东高山村的气候和环境特点,计划建设高标准茶园,走茶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茶园建设伊始,谁也说不准结果如何,阻力很大,他心里也有过忐忑和徘徊。出于信任,一些事情他总愿意与我交流。我坚定地对他说,建茶园是好事,一定能成功。我说出了几个理由:东高山村环境没有污染,雨露雾气充沛,北有东高大山的阻挡,北风不浸,又有甘冽的碧云泉水浇灌,是难得的一块干净温润的宝地,适合建设高品质茶园;现在交通通讯水电基础设施都趋于完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已得到极大地改观,如果茶园建起来,再把乡村旅游搞起来,后面的发展非常乐观……我给他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他兴奋地说,你说的和我想的完全一致。
  后来东高山村高品质茶园建起来了,他还在东西两边各搞了一个滴灌系统,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起了茶厂,引进专业的茶企业经营管理茶园,加工销售茶叶,村民受益匪浅。当然建设过程中的付出、辛苦以及承担的风险和不被理解也是非常多非常大的,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完的。可喜的是这些经由碧云岩纯净水和天然雨水浇灌的纯绿色茶园产出的茶叶品质高、色泽好、香味醇浓、有益矿物质丰富。如果用“碧泉”水冲泡,其色香味和保健功效更是美妙无穷,堪称茶饮中的上品。
  还有一件事情彰显了他前瞻性开放性的眼光。东高山村最西边的居民组有一个庄子,里面的住户既有吴家店镇人也有果子园乡人,是个“一庄两乡镇,隔壁不同村”的老庄子。他不但把村水泥路修到这个庄子,还向前延伸到果子园乡境内。有些村民不理解,指责他说,我们自己的路都没有完全修好,怎么要帮外乡修路?他的目的是东高山村要发展,必须全方位“开放”,“开放”的基础是全方位的便捷交通。说明他不止立足当下,还在谋划未来。如今,他设想的东南西北四条向外道路,已全部建成,通达四方,茶旅融合发展的蓝图已基本变为现实。
  可惜的是,正当东高山村各项事业发展越来越好的时候,他的身体积劳成疾,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我每次去看望他,他和我聊得最多的还是茶旅融合发展的事,言谈话语中,我深深感受到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
  2022年5月,林承财先生不幸离世。当时我在嘉兴,因路途遥远加上疫情阻隔,不能亲自致哀,便写一联,托朋友奉上。联曰:治河堤兴农居办教育招商引资功在未来群众美誉传身后,修道路通水电建茶园筑巢引凤利在当前村民感念在心中。算是对他带领村民办实事的一点概括和铭记吧。
  现在的六安市长、时任金寨县委书记的潘东旭同志曾数十次走访东高山村,对东高山村的干群敢做事、求发展、谋振兴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东高山村背靠马鬃岭和大湾景区,南面就是天堂寨,西面就是西庄温泉,区位优势明显,山上林木茂盛,沟壑纵横,流泉飞瀑,有映山红、乌桕树、中药材,风景如画,资源丰富。要深刻领会“两山理念”,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东高山村的干部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钉钉子”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群众写好茶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如今,站在巍峨的东高山上放眼东西,阳光下绿油油的连片茶园就像镶嵌在山间的湖泊,绿波荡漾。一栋栋别致的小楼房点缀其间,盘山公路上车来车往,茶园内蜿蜒曲折的人行步道上南来北往的游客川流不息。沁人心脾的茶香拌和着悠扬悦耳的《采茶曲》在山间弥漫。流水、山花、红叶、美食、香茶……人们兴奋地欣赏着这幅茶旅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如痴如醉。看到此情此景,村民们不禁时时想起这美丽画卷的“始作俑者”林承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