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文苑艺坛·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秋冬多咳嗽,要先分清“温凉”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随着秋冬来临,大自然换上了金黄的衣裳,人们也换上了厚实的衣物,同时也带来不少健康问题,其中咳嗽就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咳嗽被分为“温咳”和“凉咳”,而正确区分这两种咳嗽类型,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带您深入了解咳嗽的成因、症状以及如何自我判断和应对方法。
  随着秋天到来,自然界骤然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从而导致咳嗽。另外,秋季空气干燥,湿度降低,呼吸道黏膜容易干燥,防御能力减弱,也是咳嗽多发原因之一。
  口咽部位是最先感知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症状稍微重一点的,会咳嗽,声哑气喘,且容易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一症状一直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
  温咳与凉咳的区别是什么呢?在中医理论中,咳嗽被分为“温咳”和“凉咳”,这两种咳嗽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1.温咳:顾名思义,是由温邪引起的咳嗽。温邪,通常指的是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病邪,如风热、燥热等。温咳的特点是咳嗽声音较响亮,咳声粗重,痰色黄稠,不易咳出,伴有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发热等症状。温咳多发于秋季初期,此时气候由热转凉,但温热之气尚未完全消退。
  2.凉咳:与温咳相对的是凉咳,它是由寒邪引起的咳嗽。寒邪,指的是具有寒冷性质的病邪,如风寒。凉咳的特点是咳嗽声音较低沉,咳声轻细,痰色白而稀薄,容易咳出,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状。凉咳多发于秋季中后期,此时气温明显下降,寒气渐重。
  如何自我判断温咳与凉咳呢?要正确区分温咳与凉咳,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症状。以下是一些自我判断的方法:
  1.观察痰液:痰液的颜色和质地是区分温咳和凉咳的重要依据。温咳的痰液多为黄色或黄绿色,质地粘稠;而凉咳的痰液则为白色,质地稀薄。
  2.注意伴随症状:温咳常伴有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发热等症状;而凉咳则多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状。通过观察这些伴随症状,可以辅助判断咳嗽的性质。
  3.感受体温变化:温咳患者通常会感到发热,体温较高;而凉咳患者虽然也会发热,但体温相对较低,且伴有明显的恶寒感。
  4.注意咳嗽声音:温咳的声音通常较为响亮,咳声粗重;而凉咳的声音则较低沉,咳声轻细。
  如何应对秋咳呢?了解了温咳与凉咳的区别后,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温咳的应对:对于温咳,中医推荐使用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等。而西医在治疗温咳方面,除了针对细菌感染可能使用的抗生素之外,也会推荐使用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来缓解咳嗽症状。并且,患者应注意多喝水,多吃清凉食物,如梨、西瓜等,以润肺清热。另外,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缓解温咳症状。
  2.凉咳的应对:对于凉咳,中医建议使用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的药物,如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而西医则可能推荐使用祛痰剂或止咳药,例如右美沙芬(止咳药)和氨溴索(祛痰药),以缓解咳嗽和帮助痰液排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大蒜等,以驱散寒邪。中医云:“喉需液养,咽赖津濡”,意思是,我们的咽部是需要靠津液濡养的,而秋冬津液最容易被消耗,所以会感到嗓子干、慢性咽炎、咳嗽的情况。因此,建议多饮水,保持喉咙湿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如有必要,可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湿度,从而减轻咳嗽症状。
  3.调节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另外,应适度增加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咳嗽的发生。
  总之,秋冬多咳嗽,要学会正确区分“温与凉”。当然,如果咳嗽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六安市人民医院 刘杏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