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了,得加“骨”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02日    来源:皖西日报

  老年人骨折多数存在骨质疏松,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的后果。因为骨质疏松时,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极易发生骨折。年龄越大骨折风险、骨折后致残率及病死率越高。常见发生的是脊柱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
  这种情况下的骨折,愈合速度相当缓慢,并且许多老年人不愿意手术复位,导致老年骨折病人往往需较长时间卧床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除需医护人员的精心指导、护理及治疗外,还应当加强自我保健和调适,可促进骨折康复。
  心理护理与支持。由于骨折发生很突然,常会让患者感到恐惧、紧张。随着及时入院和医护人员的处理治疗,绝大多数人会逐渐消除恐惧和紧张。但由于骨折愈合慢,比其他年龄的骨折患者住院时间长,下床时间晚,加之患肢功能恢复不理想等,患者易产生焦虑或抑郁等心理。
  家庭支持是心理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照护者及其他家庭成员除了关注疾病和身体功能恢复外,更应与老人多聊天、多倾听、多陪伴,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并鼓励老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参加户外活动。
  术后护理。老年人发生骨折后,尤其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下,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术后伤口可能出现感染、渗液等问题。护理人员要定时查看伤口敷料,是否有出血、渗液或异常气味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对于使用外固定的患者,还需要注意观察固定部位的远端感觉、运动和末梢血液循环,预防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骨室筋膜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
  日常康复锻炼。老年患者在骨折后往往会面临较长时间的卧床,这不仅影响其骨折的恢复,也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坠积性肺炎、便秘等。因此,合理的活动与功能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较为稳定的骨折类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帮助恢复肢体的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对于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床上抬腿、足部旋转等简单的锻炼,帮助恢复肌力,避免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照护者要定时为老人翻身拍背,防止长期卧床引起坠积性肺炎;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帮助老人按摩患肢,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按摩过程动作要适中,切忌粗暴。
  老年骨折病人早期因疼痛、吸收热和情绪紧张不安等因素,常会食欲下降。此期间要为老人准备些清淡、可口、易消化的软食物,如米粥、稀面条、鲜鱼汤、蔬菜、水果等,以增进老人食欲,利于消化吸收。当进入骨折愈合期后,老年人的食欲基本恢复正常,此期间饮食应丰富多样,可根据老人的习惯或爱好配餐。
  配餐中要增加含蛋白质和钙磷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豆制品、骨汤等,以促进骨骼恢复。同时要鼓励老年人多晒太阳,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还可在药膳方面给予补充,如红枣枸杞汤、当归鸡汤等,以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促进愈合。
  此外,预防压力性损伤和便秘也是家庭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老年人骨折后卧床较长时间,照护者需要定时为老人翻身,避免皮肤长期受压导致压力性损伤发生。同时,骨折后的老人因活动减少,易出现便秘问题,鼓励老人多吃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以利于大便通畅和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可以适当通过饮食调节、使用轻泻药物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排便情况。
  老年人骨折后,需要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不仅局限于治疗,应包括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日常生活管理。通过心理疏导、术后护理、康复锻炼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恢复期,能够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恢复健康,重拾健康与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器官功能减退、钙剂与维生素D的缺乏、肌肉功能减退、基础病及用药多等原因,骨质疏松几乎是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的问题。而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风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结合药物治疗,来改善骨质疏松症状降低骨折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安徽省淮南朝阳医院 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