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大地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故土渴望反哺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太芳

  父母,一口饭一口水,将孩子养大,大都能得到反哺,养儿防老,是谁都知道的人伦之理。可是故土将孩子养大,往往是另一番情景:得到的不是报答,而是离开或背叛。这看起来有悖天理,却是理直气壮的事实。
  人长大之后,总是对故乡之外的世界充满好奇。这是牙牙学语时就开始的理想教育:赶快长大,到外面闯荡去!一旦有了足够的能力,就会踏着故土的脊背,毅然决然地抛弃熟悉的地方。也许装满行囊的牵挂和不舍,令他们一次次地回首,一次次地落泪,前面是梦想和希望,后面是亲人和故土,他站在中间,含泪纠结着,彷徨着。耳边的微风,轻轻地拂过,好似母亲温柔的抚摸;头顶的鸟鸣,略带忧伤,恰如父亲一遍遍的叮咛;脚边流淌的渠水,清凌凌哗啦啦,如同亲人陪着,走了一程又一程。几多徘徊,几多留恋,最终还是踏上了寻梦的征程。好像只有这样,才是长大,才是实现理想,才是追求完美的人生。
  拉开距离,思念就像蜘蛛吐丝一般,开启了序幕。这根丝,剪不断理还乱,时时牵着游子心,什么时候扯一把,都疼得心颤。他乡哪有故乡好啊!不会有谁轻易給杯水喝,给碗饭吃,问路或许都要遭人白眼。初来乍到,要是找不到事情做,连饭都吃不上。他们也不傻,往往会找个短工,过渡一下。大太阳底下,城里人都在空调房里避暑,而他们却在特定的路边荒地上,顶烈日,流大汗,苦苦地等待。有的左脚摞右脚,坐在一只鞋子上,有的坐在蚂蚁乱爬的光地上,有的干脆铺块塑料布,闭眼睡大觉。可是哪能睡着啊?他们也许在想着离别的情景,为母亲的流泪挥手再次心酸;也许在默默祈祷上天的眷顾,赶紧赐一份活儿干吧。天上的喜鹊叫一声,却让他们兴奋地坐起来,睁大眼睛,出神地瞅着向他们走来的人。如果恰好是找小工的雇主,他们会像一窝哄地又挤又抗地往前钻,一边招手,一边大喊:“我,我,我干!我干”!为抢一份杂活,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挥拳动脚,都有一身蛮力,他们相信力气能战胜一切。可是错了,再有力气,也解决不了大问题。有人倒是找到了挖鱼塘的活儿,可是累了三天,除了几顿盒饭,几瓶矿泉水,完工后,却找不到人要钱。人生地不熟的,到哪里找工头?工头躲在哪里窃笑呢!笑一群不懂法的乡下人。这里透着多少心酸和无奈啊!
  那些找到工作、常年在外的人们,就好过吗?不尽然。当知道老人生病没人照顾,孩子上学被人欺负时,他们剜心地疼痛,悔恨自己枉为人子,枉做人父。留守的父母和儿童,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眼泪汪汪,魂牵梦绕。就这样长时间地痛苦着,折磨着,怎么生活都不安心。可是,大多数人还是不愿回来。因为他乡有富足,有繁华,有时尚,有便捷,有故乡没有的东西。
  可喜的是,故乡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路畅了,水电通了,厕所改建了,楼房长高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有的地方利用地理优势办起了农家乐,吸引外地人来这里消费,增加我们的经济收入。这一定会让游子们动心吧!还有不少地方办起了智慧农场,科技渗透到农场的各个角落,从无人机喷洒农药和化肥,到土壤湿度监测,再到卫星遥感技术,都能通过精准的数字分析和控制,实现农作物个性化管理。庄稼成熟,大机器开到田里,一边割一边烘,几天之内,就会把大片庄稼收进仓里。这一变化,一定会吸引游子们回归故乡、反哺故土吧。
  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一个来自故乡的声音: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我确信,这是故乡召唤游子的声音。多么兴奋,多么令人激动啊!那时候,再也不用“走西口”,再也不用“闯关东”,骄傲的故乡,会用博大的胸怀,拥抱归来的游子。每一个家庭,都轻松愉快地劳作在故土上,享受着故土的馈赠。当大家陪着父母和孩子,漫步在新农村的大街小巷,迎面,能碰得到亲切的身影和笑容;抬眼,能看得见熟悉的土地与河流;侧耳,能听得到乡人的欢歌和笑语。有什么比这更温馨、更幸福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