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村寨
皖西日报
作者:张正旭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正旭
“心作良田一生耕之不尽,书为恒产百世留之有余。”走进林水寨,突然想到这样一副对联,传统农耕文化的脉络在皖西大地铺开,从时光的转轴中,分明能触摸到世代耕读传家之风,柔润的、顺滑的、铿锵的、豪迈的。 春天是酝酿绿色,孕育希望,秋天真实地来了,赏景、品秋是人生至味。 生态文艺观闪烁的是未来生态文明的璀璨光芒。真正的生态文艺萌生对乡土情结的皈依之情,融入生生不息的乡愁生命之流。生态文艺必然会刷新未来的文艺创新与走向。乡土文艺就像一茬茬庄稼,根植本土土壤,向上生长,开花结果,以热爱家乡、反哺故土、重情乡梓都有可能在生态文艺的维度上被重新镀亮,被赋予新的生命之光。 在这金秋涌动的热度里,谁会想到,绿莹莹秧苗对天空的叩拜,激情四射的绿意回应着乡村振兴的热汗。据随行的裕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亮介绍,我们看到的这种稻谷米叫“鱼田雪稻”,比普通的稻谷米昂贵得多,大概物以稀为贵,也不尽然,主要贵在稻谷的品质,贵在创新的同时融合了大自然馈赠的“天人合一、滋味至味”……一群作家,以神圣而虔诚的脚步,叩开了林水寨田野的大门。 这里的村落保留着皖西特有的村落气息,泥巴墙,茅草顶,四合院…… 在林水寨行走,我一次次踏进那些宅院,读到了它们的历史,也见证着它们的新生。修缮后的古宅庭院,在皖西神韵中勾兑徽派建筑的现代元素,实现了活态保护利用,有的修缮后成了民俗体验馆,有的被改建成民宿,还有的成了皖西陶瓷制作技艺的体验作坊,老师傅现场加工制作。 沿着村中路行走,依然能感受到青山绿水,以及经年的林寨意蕴,共同滋养着皖西大地古老而清新的风貌。寨内,那根深叶茂的老树无疑是幸福的,没有被砍伐,而是保存了下来,所有树木,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生于斯长于斯,每棵树的背后,是无数关注寂寂无名树的目光,以及这每一片树叶支撑起的秋天,不是神话,不是童话,而是身影与拼搏的激情与秋天合影。那久远年代中倡建的路桥、茶亭、石磨……仍在皖西的生产生活之中扑腾惊喜。 赓续着时代烟火,传承着古朴基因,回忆墙,老农具,传统锅灶,传统民居,仿佛一把有力的手,把我们活生生地拽回童年时光,反刍着童年的味道,满满的回味仿佛林寨的睡莲,欣欣然,张开了眼。 王蒙认为文化要传承创新,载体尤为重要。传统建筑、文物、遗址、典籍等是无与伦比的宝藏。同时,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至今活在重德、尚勤、厚道、重视家庭、珍视和谐等生活观念与实践中,因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来源于与现代结合的、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生活”很关键。文化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精髓对接当代语境,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精神滋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密不可分。在中华文化中,物质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精神层面重“气质”,物质层面也有“器识”之说。“大器”一词,就是从物质而来,夸的是精神。 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和野鸭子扑打水面声,那是村庄自然的音乐。乐章中,氤氲着一片大自然、人与鸟类和谐意境。一条小河从寨中穿过,据介绍,几十年前,这条河流的宽度与长度保留“青春貌美”,依然回眸一笑百媚生,流淌不息的,是林水寨缕缕生态之香、铿锵发展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