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赋能镂金衣
皖西日报
作者:陈永睿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永睿
参加“梦之路 省市作家裕安行”活动,对采访点——“中国婚纱特色小镇”丁集镇兴犹未尽,便于国庆节再临浪漫之乡,我的学生、同为教师的国庆当起了导游。 小镇与都市:生长明妃尚有村 位于六安北的丁集,是一个只有五六万人的小镇,却是中国最大的婚纱输出地之一,被冠以“中国婚纱特色小镇”的大名。 这里与六安的其他乡镇表面区别不大,却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的“小隐”了,不!它又以看得见看不见的方式,显于市、显于朝。这里聚集了500多家婚纱厂、120多家婚纱辅料厂、1.5万从业人员,据说还有600多家婚纱电商。正是这些电商,搭建了沟通小镇与都市的桥梁,将小镇的浪漫诗意传向远方。 在密密麻麻的民房小楼中,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的婚妙加工厂,不时传来缝纫机“扎扎”的声音。我和国庆老师随意蹩进一户人家,这家女主人姓许,五十岁的样子,丈夫常外出进货销货,女儿初中毕业后就在家里干电商,儿子上小学,自己带着几位中年妇女在家里开了一个厂,踩缝纫机的,检查线头的,钉珠子的,亮闪闪的珠子和晶钻被一颗颗钉在薄纱上,瞬间将婚纱妆点得光芒四射,忙得不亦乐乎。 熟悉内情的国庆同学滔滔不绝地介绍丁集成为婚纱小镇的四大变化: 居家创业已成潮流。婚纱产业的核心要素是人力因素,无论设计、生产,还是加工、销售,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自从丁集婚纱产业火了之后,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家里从事与婚纱相关的工作。家里有大房子的都自己买几台缝纫机,招几个工人接单做婚纱,地方小的就接点边角料的活,老年人也在家串珠子挣钱……随着市场的集聚、经济的繁荣,用工量逐渐增多,居然还出现了“用工荒”、高薪招不到人的现象。 八方来财不是空话。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各方面的大力运作下,丁集的婚纱产业已进入快跑道,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从业人员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以许老板家为例,原来在苏州打工,月入近万,去掉杂七杂八的开支,并没有多少余钱,而现在当起了小老板,夫妻俩年收入能达几十万,即便那些招来的女工,如果肯吃苦、愿加班的话,月收入过万不在话下。 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婚纱产业的繁荣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等,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经济收入的增加,又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着更好的住房、教育和医疗资源需求。原丁集中学早已于2009年名存实亡,现在应婚纱从业人员的强烈要求,裕安区政府拨款1.8亿,成立六安九中教育集团丁集校区,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与之相应的,原没有像样宾馆的丁集街道,现在标准化宾馆、不同档次的酒店、个性化民宿都有了。 电子商务空前繁荣。许多小镇的电商还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顺丰、圆通、中通、申通、韵达、EMS等18家快递网点已经入驻,还有一家物流公司。每个快递点都堆满货物,据说,每天发出的物流量,约2.5万件,流入量约8000件。在这种大气候下,许老板的女儿不仅做电商,还瞅准直播行业的风口,试水直播带货。“俺们镇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婚纱快递,不低于一万件。”许老板告诉我们说。 过去与现在:忽如一夜春风来 丁集不过是寻常的皖西小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资源,何以成为全国知名、有国际影响力的婚纱特色产业集聚区? 首先是产业转移的大气候。众所周知,苏州虎丘是中国婚纱主要产出地之一。“全国婚纱产业市场份额苏州占70%,苏州从事婚礼服装生产的六安人占70%,而其中丁集从业人员又占70%。”国庆老师介绍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苏州虎丘的婚纱生意方兴未艾,丁集的许多人选择到这个就业门槛不高的行业打工。当时有句顺口溜:丁集五万人,一万在虎丘。然而,2017年年底开始,苏州市因为群租房屡次发生火灾而进行“最严消防整治”,商户们或选择入驻耗资27亿建成的“虎丘婚纱城”,或返乡重新创业。技术娴熟、市场熟悉的丁集人就得益于此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借此机会华丽转身,由打工者转轨为大小老板,丁集的婚纱产业正是由这一批懂婚纱技术和生产的人发展起来的。 “产业兴镇”战略的调整。丁集镇可以说是区域性的商贸中心,镇区人流量较大、市场颇为繁荣。丁集镇政府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时机,在苏州安全整治期间,镇政府一班人多次奔赴苏州,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丁集人回乡,虽然之前归乡创业的并不多,但此时鉴于苏州严厉的消防整治和产业淘汰升级的态势,“回乡潮可谓前所未有”。丁集镇政府意识到“产业振兴是发展之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提出“工业兴镇、婚纱立镇”战略,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婚纱企业落户丁集,2017年总体上形成“一核两翼”布局,婚纱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到现在,已逐步从传统的农业大镇向以婚纱产业为主、多业态协调发展的特色小镇和工业重镇转变,基本实现了婚纱上下游产业链全覆盖。据报道,斥资21亿元建设总面积1400亩的“中国·丁集婚纱小镇”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约100亿元,完成税收约8亿元。“我在丁集工作几年了,可以说看到了婚纱产业的风生水起,就跟咱老家叶集的木竹产业差不多,不断升级蝶变。”国庆老师笑着说。 “的确如此。海明威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与时代相关联。只不过,婚纱可是小众产品啊,新娘穿婚纱,一辈子可能就是结婚那一次吧?即使社会发展了,总不能天天穿婚纱吧?你可记得我原来讲过的台静农《拜堂》里的场面?贫困的汪二典当衣物去买黄表、香烛,与怀有身孕的寡嫂在夜里拜堂成亲。什么也没有,没有红毡子,只好将床上的破席子拿出来铺在地上;汪二只穿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没有小红结,就用几条绵线替代了。至于寡嫂穿什么,台静农没有写,估计也只是破旧的衣裳罢了。……”我质疑道。 “老师的观点太落后了。”国庆老师哈哈大笑,“此一时,彼一时。婚姻的变化一日千里,婚庆当然也是如此。‘五四’之前,新人结婚崇尚红色;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白色礼服;八十年代后,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已成风尚;而现在,什么汉服、秀禾服、马来褂、龙凤褂等等,纷至沓来,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元化,眩得我们睁不开眼。那一生或租或穿一次的梦幻婚纱,早已成为过去式。现在,缀满水晶和亮片的婚纱,也成明日黄花,在教堂里、草坪上,那散发自然光晕的蕾丝缎面的婚纱,已倍受新娘青睐,即便农村婚礼,新娘一天换穿五六套婚纱,也是屡见不鲜,更何况,结婚登记、旅拍摄影、周年纪念、户外活动,不少新人争着穿婚妙留下青春倩影……那梦幻般的浪漫婚纱,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咱丁集的婚纱,也要顺应这日新月异的变化。” 困惑与梦想:春在溪头荠菜花 笑声中,许老板插话道:“虽说俺们眼下生意还可以,俺们是跟着时尚走,什么流行俺们就做什么,不过,俺们尽量做些改变。比如俺这实体店,这几年已更新了几十种婚纱款式,还上架了近年来特别受欢迎的秀禾服等中式婚服,但往后难说得很。”国庆老师沉吟道:“咱们丁集大部分的婚纱礼服,现在只能什么款式火,就仿制什么,或者在别人的基础上做点改进,比如将绣花调整个位置、裙摆改短一点等等,缺少足够有竞争力的原创品牌和设计,这的确是个大问题。” 走出许老板家,国庆悄悄对我说:“刚才在她那里我不方便说话,这家的女孩初中毕业,虽已考上高中,但没有上,而是帮父母干活挣钱。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虽然丁集已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丁南小学与城北小学联合共建,丁集学校与六安九中联合共建。一部分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希望孩子能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未来。但是,部分家长毕竟需要上班加班,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无法监督孩子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由爷爷奶奶照管,但爷爷奶奶管不好,也没有功夫管,他们只要能动,也串珠子挣钱。还有一些孩子,觉得父辈做婚纱能挣大钱,也不想辛辛苦苦地去学习,初中毕业就去婚纱厂上班了。我作为教师,常为此事忧虑。” 我笑着对国庆老师说:“我原来不是教过这句话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不要紧,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像这样的品牌建设、人才资源等问题,相信会解决的。” 拂着轻风,嗅着浓郁的桂花香,迎着温暖的太阳,我不觉吟道:前方赋能镂金衣,浪漫温馨在丁集。小镇做题书幻景,农工答卷绘奇霓。巧抓机遇勤接轨,妙转身位自奋蹄。最是纫缝机器外,书童踔厉泛春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