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鲶鱼肥
皖西日报
作者:陈士润
新闻 时间:2024年08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士润
秋后的黎明时分,天空渐渐放亮,太阳温暖而柔和,远处湖面上阳光与晨雾交织在一起,显得如诗如画;赤足走在窄窄的田耕上,听着秋虫的吟唱,吮吸着田野里泥土散发的芳香,一阵阵清爽的凉风拂面,顿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那是1982年的暑假,我刚考上高中,正巧表哥上城关来买化肥,临走时邀请我去他家玩玩放松一下心情,我正求之不得,在征得父母同意后,随着表哥来到城东湖边的姑妈家。 城东湖波光粼粼,烟波浩渺,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湖边恬然宁静。那时候农村才实行联产承包制,多种经营模式刚如火如荼地开展,房前屋后种植的梨树、枣树结的梨枣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点小钱补贴家用。两天后的傍晚,表哥神秘地对我说:“跟我一起搓泥鳅去?”“搓泥鳅干嘛用?”“去了你就知道了。”于是我跟着表哥扛着抄网来到村里水塘边,不大一会儿就抄了一大堆泥鳅,说起也怪,表哥把大泥鳅全部扔进水塘,只留了几十条小不点带回家了。 晚饭后,表哥抱出来几十根竹竿,不粗不细、不长也不短、竹捎尖尖的,竹捎前半部大约70公分处用火烤弯,使之垂弯大约60度,捎头系上尼龙绳,再栓上鱼钩,然后用鱼钩窜上那些小泥鳅,足足两个小时才全部窜齐,他起身扛起这一堆竹竿对我说:“跟我一起下湖吧。”皎洁的月光下,我们两个走在曲曲弯弯的小路上,路两边田野里蟋蟀、蝈蝈、油葫芦、纺织娘、金蝉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汇聚成秋晚特有的交响曲。来到湖边,我在岸边看护,表哥拿着竹竿在齐腰深水处,每隔四五米就扎下一个竹竿钩,让鱼钩停留在水中大约二十多公分深处,这样小泥鳅在水里游动吸引“大货”上钩。等把竹竿钩扎完,已经走了不下几里路。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表哥就把我叫醒了,我一边睡意朦朦地揉着眼睛,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和表哥一起往湖边赶。离湖岸边还有一段距离,就听见湖里传来“哗啦哗啦”的水响声,表哥激动地边往湖里跑边说:“快!快!鱼上钩了”,连衣服都没顾得脱,只见他身背竹鱼篓,拿着小抄网飞奔下水,来到水响处,迅速抄鱼摘钩,那个熟练劲儿,让我在边上看着直眼馋。这一回运气真不错,共计收获大小20多条肥嘟嘟青灰色的野生鲶鱼,看着鱼篓里鲜活丝滑的鲶鱼,我激动地直蹦高。 回到姑妈家,姑妈把中等的、小的鲶鱼让表哥拿到集市上去卖,把两条足足有一斤开外的鲶鱼留下来,说是来几天了,没有什么好招待的,让我尝尝城东湖鲶鱼的味道。中午,姑妈把鲶鱼洗净剁成块状放到盆里,打上鸡蛋清,再拌上少许面粉,准备下锅炕鱼。我纳闷,姑妈居然用肥腊肉炕鱼。然而,当一股别样的香味进入鼻孔,顿时就勾起我的馋虫。这时表哥也满面春风地回来了,那些鱼卖了10块零4毛钱,他割了一斤肥肉,买了豆油、盐、酱油,还专门买了一毛钱的豆腐。有了佐料的加持,一盆香气四溢的红烧鲶鱼烩豆腐端上桌,那香味立刻让我垂涎欲滴,也顾不上讲究斯文,这顿大快朵颐呀,直吃得满头大汗、欲罢不能。 俗话说:冬鲫鱼,夏鲤鱼,二八月份吃鲶鱼。鲶鱼是常见的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多栖息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底层。白天多隐蔽,晚间则十分活跃,习惯于游至浅水处觅食。鲶鱼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包括优质蛋白质和脂肪,肉质细嫩,美味可口;可红烧、清炖、烤制食用,具有补虚催乳、益智、美容及强健筋骨的功效。 事后我才知道姑妈为什么用肥腊肉炕鱼,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买豆油,若不是表哥钓鲶鱼换点钱,买些食材,她这个大姑就要“跌相”了,当年生活之艰苦可见一斑。故此,吃那顿饭的情景至今仍然让我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