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霍山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诸佛庵镇:

立足资源优势 打造研学品牌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霍山讯(程金中 朱凯 罗迅)近年来,诸佛庵镇立足“红、绿、古、特”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游,2024年旅游接待量10万人次,其中研学接待量6万人次。
  诸佛庵镇位于霍山县西北部,是鄂豫皖苏区和皖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小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人文、自然景观众多,物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2.1%,利用原三线军工企业旧址,建成全省唯一一家三线军工博物馆。
文化赋能:让研学有里有面
  红色文化“搭上新元素”。充分挖掘安徽第一次民团起义红色历史,以“皖西第一枪”为主题,创新打造安徽首个红色主题密室“红夜”,开创沉浸式、互动化红色研学新模式。系统整合境内红色资源,以革命旧址、遗址为载体,构建“红色教育+思政实践+历史传承”主题课程,打造“刘淠西故居——红色家书文化园——第二届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主题密室”精品红色研学路线。
  三线文化“再现原场景”,发挥全省保存最完好军工厂建筑群优势,重现三线场景、重塑三线记忆,建成全省唯一一家三线军工博物馆,成功挂牌安徽省小三线建设研究中心霍山研究基地。以“工业遗产+科技创新”为特色,设计“三线军工的发展与演变”主题课程,通过三线历史了解三线军工实践。
  农耕文化“嫁接非遗课”。依托江北毛竹第一镇和六安瓜片主产地定位,利用境内万亩竹园、千亩茶园资源,建设大别山第一竹海竹文化馆、农事体验研学教室,设计“一根竹子的成长”、“一片叶子的蜕变”等主题课程,以“农事体验+非遗传承+自然教育”为核心主体,构建采茶、挖笋等沉浸式实践场景。
  让艺术文化“飞入百姓家”。打造大别山区第一家画家写生基地“大别山仙人冲画家村”,建设艺露营基地等“艺术+”项目,打造集艺经济、夜经济于一体的艺术部落,设计“与大师对话”研学课程。
资源聚能:让研学有条有理
  “串珠成链”整合基地。系统整合红色场馆、画室集群、战狼国防教育基地、大别山射击俱乐部、瑞谷越野车俱乐部等零散业态,打造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研学基地。目前,拥有研学旅游教室6间,研学旅游住宿床位300余个。
  “织链成网”拓展生源。构建政校合作引流一批、政企合作引流一批、运营公司引流一批、旅游业态引流一批的多元客源引育网络体系。与皖西学院等高校合作引进美术写生;与迎驾春风营地等研学机构合作,提供红色场馆作为研学教室;画家村运营公司对外宣传推进引流;当地民宿、露营地等旅游业态自主招引团建群体。2024年以来,诸佛庵镇共接待研学团队300余批、6万人次。
  “多维联动”保驾护航。诸佛庵镇的交通、应急、卫健、公安等部门联合实施安全培训、行程定位追踪、场所风险评估三重防护,织密安全防护网。建立立体式研学评估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路线设计,完善研学课程,确保研学前联络畅通、研学中秩序畅通、研学后交流畅通。
振兴提能:让研学有声有色
  闲置资产“活”起来。利用废弃原三线企业闲置土地,联合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建设画家工作室、作品展示厅,打造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作品展示、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艺术写生创作基地。累计提供1.8万平方米房屋,引进北京南海画院、敦煌美术院、九三学社江苏画院等10余家美术机构,以及范迪安、杨国新等80余名画家,闲置资产利用率达85%。
  本土文化“火”起来。查茂德的《与妻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与聂荣臻家书并称为“百年革命的三封家书”,群众文艺团体用这“百年革命的三封家书”的感人素材创作编演了省级非遗“四弦书”、市级非遗“花鼓子”等传统戏曲,连续三年蝉联市“乡村名嘴”大赛一等奖。
  乡村旅游“热”起来。以仙人冲画家村为核心,先后建设瑞谷越野车俱乐部等文旅项目,成功打造以“新三线人家”“祥云寨”为代表的“画隐”民宿集群,持续擦亮“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金字招牌。2024年以来,全镇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0余万元。
  群众腰包“鼓”起来。建立“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品供给体系,推出笋干、梅干菜、瓜片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农产品销售300万元。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等,目前有农家乐、特色民宿30余家,当地群众约40%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产业,户均增收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