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匠心“酿”岁月醇香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吴孝海(左)向徒弟传授酿酒技艺。
本报记者 储著坤 沈夙婉 文/图 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霍邱县临水镇的凌晨,总比皖西其他地方“醒”得更早。当月光还在房檐上徘徊,酿酒车间已蒸腾起白色雾气。年逾50的吴孝海裹紧带有酒厂logo的工装,俯身贴近一排排明清古窖池,指尖掠过酒糟的刹那,仿佛在与沉睡的微生物细语。出池、拌料、上甑……一双粗糙而温暖的手掌,仿佛能与酒糟对话。 从农民学徒到全国劳模,30年如一日,吴孝海在一铲一甑间,酿出了岁月醇香。他的故事,是坚守、传承与担当的完美融合,更是初心、匠心与琼浆的绝美碰撞。 “酿酒夸父”的逐梦轨迹 30年前的深秋,22岁的吴孝海干完农活,攥着皱巴巴的入职通知,站在临水酒厂斑驳的铁门前。向前迈出一步,就得到了镇里最“体面”的工作。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这条通向酒厂的路,会成为丈量匠心的刻度。 暑去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每天凌晨1点,当整个小镇还沉浸在酣眠中,吴孝海就跨上那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在布满碎石的土路上颠簸前行。手电筒昏黄的光晕,常与夜枭的啼鸣相遇,而最可怕的不是黑暗,是睡眼惺忪时,或是大雨滂沱时,连人带车栽进路边沟渠的瞬间。 “暴雨把土路泡成泥潭,我连人带车摔进沟里,浑身是泥爬起来,第一反应是怀揣的测温本,看看有没有淋湿。”吴孝海笑着回忆往事:“那次摔断锁骨,医生让我躺三个月,可窖池里的酒糟等不得人啊。”手术后拆完绷带,他就溜回车间,即使用不上劲儿,也要站在甑锅旁多看一眼。 在吴孝海眼里,酿酒就像养孩子,一天不盯着,心里就空落落的。车间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维度。30年间,从家往返酒厂,他骑坏了1辆自行车、6辆摩托车,累计骑行里程超过10万公里,这些数字拼凑出一个当代“酿酒夸父”的逐梦轨迹。 “酿酒是和微生物对话,它们不会说谎,温度对不对,手一摸就知道。”吴孝海凭借对温度的敏锐感知,独创了“腋窝测温法”,将误差精准控制在0.5℃以内。这一“绝技”源于一次就医的灵感,他发现腋窝温度的稳定性后,便开始了独特的训练。他将手置于腋窝感知基准温度,经年累月反复对比窖池、酒糟的温差,让手掌成为灵敏的“生物温度计”。 上甑、拌料,堪称非遗酿酒工艺的“灵魂工序”。吴孝海手握铁锹,铲起沉甸甸的糟醅,以“轻、洒、匀、铺”四字要诀,如细雨般均匀洒落甑锅。每日重复2500次上甑,10000次拌料,这些重复的动作,早已融入“肌肉记忆”。10年间,经他手上甑、拌料的酒糟就超过16500吨。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道不尽的艰辛。 冬季寒气逼人,夏季围着甑锅,吴孝海忍受着60℃的高温炙烤,双手不是生出冻疮,就是烫出水泡,双臂常因为酸痛难以抬起。但他咬牙熬过了岁月,还练就了“开弓上甑”的独特技法,让传统工艺在精准与韵律中效率翻倍。用吴孝海的话说:“当粮食变成美酒的那一刻,所有苦和累都值了。”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 非遗传承的“青春酵母” 酿酒,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酿酒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光发热?吴孝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悉心培育着酿酒技艺的“幼苗”。 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吴孝海为年轻人拨开职业迷雾。曾经浮躁的学徒,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到理解传统工艺的精妙,进而领悟到酿酒技艺里的匠心。 去年3月,23岁的张国亚站在酿酒车间门口,望着蒸腾的热气直犯怵。“这活又苦又累,工资也不高,也看不出什么前途。”年轻的小伙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学习酿酒,只有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得到别人享受不了的甜。”作为临水酿酒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吴孝海主动扛起传承重任。 酿酒工艺,既需要师傅的耐心无私,也需要徒弟的悟性勤奋。从最基础的拌料,吴孝海手把手教张国亚感受糟醅的湿度,“就像揉面团,太干出酒少,太湿酒发酸。”三个月后的深夜,当张国亚独立完成第一次上甑,看着晶莹的酒液缓缓流出,激动得红了眼眶。“吴师傅说,酿酒就像育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像张国亚一样,共有16位徒弟成长为骨干。 车间里,每一位优秀的酿酒师和制曲师,成长路上都离不开吴孝海的细心点拨。传承不仅需要温度,更需要智慧。为了让年轻人理解酿酒,吴孝海带徒弟们走进酒文化博物馆,讲述临水酒的百年历史;他把每道工序拆解成生动的比喻:“摊凉就像给酒糟盖被子,温度要均匀,动作要轻柔。”在他的带领下,临水酒业培养了一支技艺精湛的酿酒团队。 安徽临水酒业有限公司管委会成员、酿酒车间主任刘杰说:“吴孝海带领团队参与研发‘临水玉泉·洞藏2008’,荣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金奖’。先后获安徽省轻纺行业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古老的酿酒技艺,不仅没有在时代浪潮中褪色,反而在新一代酿酒人的钻研与传承中焕发生机。 田间地头的“泥腿代表” “俺们的酿酒大师,又出名了,要去当大官啦!”2018年,吴孝海当选为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这个消息在临水镇炸开了锅,乡亲们纷纷打趣。而他却摆摆手:“这不是官,我永远是临水镇的‘泥腿子’,是你们的‘传声筒’,走到哪都为乡亲们说话。” 白天蹲守田间地头,晚上挨家挨户走访。他利用休息时间,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老张家的灌溉渠堵了,老李家的稻田排水不畅,秋季可能减产。”这些被他写成详细的调研报告,最终形成“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你看,连片的水田,平坦的机耕路,笔直的沟渠,插秧机和收割机跑起来可欢啦。”临水镇何庙村村民张学昌聊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总有说不完的话。 “车间都忙不过来,管这些闲事干啥?”有人这样问。吴孝海答得干脆:“劳模、劳模,光会劳动不够,还得带头当好模范。”在防汛抗洪的战场上,总能看到吴孝海的身影。2021年汛期,淮河水位暴涨,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护堤队。齐腰深的洪水里,他扛着沙袋来回奔波。“这个时候不冲在前面,对不起胸前的奖章。”他沙哑的声音混着雨声,却比洪钟更有力量。 站在领奖台上,吴孝海胸前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熠熠生辉。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荣誉是临水镇乡亲们的笑脸,是徒弟们酿出好酒时的欢呼,是田间地头丰收在望的喜悦。三十载光阴,他用双手托起酿酒技艺的传承,用一颗心温暖着一方乡土。那些在甑锅旁度过的日夜,那些与微生物对话的时光,早已酿成一壶醇厚的匠心,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