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乡村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林水寨,让我想起儿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刘东升 摄
  陈绪敏

  周六,市作协组织采风活动,我有幸参加。车程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目的地:裕安区林水寨生态农业示范园。
  一进园区,首先感觉面积好大,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又一片的农田。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对于农田,是再熟悉不过了。心想:难道就是来看农田?这有啥好看的?我也有一个疑惑:老家种稻子,田的外面不会环绕一条河渠。这儿的稻田外面,全部围着一条宽约一两米的河渠,这是干什么的?
  正想着呢,示范园区负责人左依姗来了,一位非常有气质的美女,真诚的笑容,让人感觉很温暖。通过她的介绍,我才明白,原来这是“鱼稻共生”绿色农业。他们种的稻子,是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做到生态、环保、健康。那么如何解决土壤肥沃的问题呢?“这些河渠里,养了很多鱼。等到需要的时候,把水位抬高,鱼儿就游到秧田里。鱼儿的粪便,是秧田很好的肥料,鱼的饲养,也能够对秧苗的生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左姑娘娓娓道来。我以前只是在书中看过“鱼稻共生”,没想到真的可以这样。
  一路走,一路欣赏,一路感叹。来到农耕文化展示馆,看到很多我非常熟悉的东西——各种耕种农具。大家都在听左姑娘介绍犁田农具的使用方法,我却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时候,家家户户轮流放牛,因为犁田要靠牛。我有时候也会去放牛,只是我一直很害怕牛,担心它的角会撞着我。其实,大部分的牛都是非常老实温善的。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耕牛渐渐退出了田野舞台。我的父亲属牛,性格也像老牛一样,现在已经七八十岁了,依然喜欢每日劳作,说是不能歇着,一歇着就难受。
  农具中,有一个弄柴草的耙子,我摸着它,仿佛看到了老朋友。小时候,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弄柴火(柴火以松树叶子为主,我们老家叫“松毛”,这东西烧饭方便)。只有天天弄,每天才有得烧。这样的耙子,我家有好几个,什么样的山,要用什么样的耙子。有的山上柴火稀少,就要用齿多、比较密的耙子。有时候运气好,遇到一片山柴火很多,为了耙快一点,就要用齿少一些的耙子,轻巧,干活方便。
  一样样农具看过去,目光拂过每一样,都仿佛看到过去的时光。有一个是挑秧苗的藤筐,挺大的。想到从前父母插秧时,我也会跟着插秧。可是我插秧技术不行,插着插着,就插歪了。父亲就不让我插秧了,专门负责拔秧苗。
  到了割稻子的季节,全家齐上阵。有一次,我不小心割到了手,伤口比较深,鲜血直流,却不敢告诉母亲,担心她会训我不小心,回到家就随便找了块布包上。直到现在,我的左手食指上,依然有一道伤疤。想想我现在的学生们,稍微磕破点皮,就说疼得不得了,要找家长,我应该和他们多讲讲旧时农村割稻子的情景。
  发觉自己想远了,思绪拉回眼前。左姑娘正在介绍生态园的耕种方式,依然是原始的手工插秧,回归原生态。她笑呵呵地介绍说,有时候,我们会接待很多的城里人,专门到这儿体验插秧的乐趣。这真好,过去的耕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非遗体验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手工制作的精美艺术品。还有一个制作“柴烧壶”的地方,各色茶壶、茶杯古色古香,分外引人瞩目。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女子,自己从园区采摘各种花儿草儿杆儿,瓶插艺术感爆棚,摆在案台上,让我们爱不释手,很陶醉。
  在民俗文化广场,我吃到了小时候非常喜欢的食物——爆米花。是那种原始手摇炒制的方式,一位老农,用椭圆形的炉灶,在炭火上,边摇边烤,几分钟后,“注意哈,我要爆米花啦!”“轰”的一声,喷香的爆米花倒满竹篾篮里。又是儿时的味道,和电影院里面卖的爆米花,味道就是不一样。
  田,还是那片田,可是换一种理念与方式,立马不一样了,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方式的很好融合。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能够像艾启凤女士一样,反哺家乡再创辉煌,带领当地农民走向更好的生活。
  突然想到了一句很熟悉的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想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靠的是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当然,少不了奋斗的过程。
  林水寨,是梦开始的地方。相信,绿色农业,在未来一定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