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人大视窗·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影像科设备布局于一楼或地下室的多因素考量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2021年河南郑州、新乡等地的极端强降雨,给当地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损失,尤其是位于低楼层的高端贵重影像设备被淹。很多人有个疑问,影像科如CT室、MRI室等为什么通常都位于一楼或地下室?这种设计在遭遇洪水或者强降雨时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是不是合理?其实,这种设计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包括设备的重量、空间需求、安全性、经济性和维护便利性等。本文将带您了解为何这些高端影像设备大多选择在一楼或地下室“安家”。
设备重量与楼体承重
  首先,CT和MRI等设备重量惊人。以国内东软公司生产的NueMR Libra 1.5T型号磁共振扫描仪为例,仅磁体的重量就达到3吨。当考虑到安装梯度线圈、检查床、外罩及其他必要附件时,整个系统的重量可达到5吨左右。而对于更高性能的3.0T磁共振设备,如西门子公司的Magnetom Verio,当液氦填充量达到70%时,其磁体与检查床的组合重量更是高达8.3吨。这些重量级的医疗设备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选择在一楼或地下室安置这些设备,不仅能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承重结构,而且也确保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运输便利性
  其次,在选择医疗影像设备的安装位置时,设备的运输便利性也是一个关键考虑因素。大型医疗设备如CT和MRI需要通过宽阔的通道进行运输,而一楼或地下室自然成为了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们提供了更易于操作的运输环境。以CT设备为例,其运输荷载相当大,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必须精心规划设备的运输路线,并确保沿途的承重能力能够达到3000kg至4000kg。此外,混凝土楼板不仅作为结构的一部分,还充当着防护射线的屏障,必须满足严格的防辐射标准。同时,由于防护措施的需要,墙体的增重也必须计入考量,这通常通过调整材料的密度来实现精确计算。在CT机房的设计中,通常会采用降板设计,降板深度在150mm至200mm之间。机房的基础采用高强度的C30混凝土,直接施工至结构板或更深,以确保设备的基础深度至少达到300mm,以适应设备重量和防护要求。楼板的厚度在整个结构中都不得小于200mm。此外,电缆沟的尺寸也会根据设备的具体要求预留,一般为300mm宽、200mm深。机房顶部的吊钩设计荷载超过1000kg,以适应设备安装和维护的需要。如果设备需要安装在高层,可能还需动用特殊的吊装机械,这无疑会增加成本并带来额外的安全风险。
电磁屏蔽与结构要求
  MRI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因此需要特别的电磁屏蔽措施。这些屏蔽措施对房间的结构有特定要求,包括对钢梁和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有最小距离和含钢量的要求。一楼或地下室的结构通常更能适应这些特殊需求。
辐射防护
  放射科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其高端的医疗设备,还在于这些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的射线需要严格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医疗人员、患者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在我国,根据《医用诊断X射线机卫生防护标准》,放射科的射线防护设计至关重要,要求直接面向射线束的墙面应具备3mm铅当量厚度的防护,而其他墙面和天花板则需达到2mm铅当量的标准。此外,所有可能泄露射线的部位,包括门窗、通风孔、管线通道、影像传输窗口以及观察窗等,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选择在一楼或地下室设置放射科,可以更有效地实施这些防护措施,同时减少对上层空间的潜在辐射风险。在这些区域,墙体的加固和防护材料的安装更为便捷,有助于保障防护效果。放射科的设备在启用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和严格的验收流程,以确保所有安全和防护标准都达到规定要求。一楼或地下室的位置有助于这些评估和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加速放射科的启用和运行。
急诊科的配合
  急诊科通常设在一楼,放射科的急诊影像设备与急诊科同层布局有利于危重、急诊患者的快速诊治,确保医疗救治效率。
设计前瞻性
  医疗技术和设备不断进步,放射科的设计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选择一楼或地下室可以为未来可能的设备升级和扩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综上,影像科设备放置在一楼或地下室是出于对设备重量、运输便利性、电磁屏蔽、辐射防护、环评验收、急诊科配合以及设计前瞻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这些设计细节不仅确保了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也保障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时也体现了医院对医疗环境优化的深思熟虑。下次您在医院的一楼或地下室看到这些设备时,不妨想一想背后的这些考量,它们是医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智慧结晶。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放疗中心 刘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