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知多少?
皖西日报
作者:陈巧芳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胆石症是一种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的胆道系统常见病。胆石症包括发生在胆囊内和胆管内的结石,随着我国的饮食习惯改变及卫生条件改善,胆固醇结石的比例已明显高于胆色素结石。胆石的成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胆汁滞留、胆道感染、胆道异物、胆道梗阻、代谢因素和胆囊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胆汁滞留是各种胆石形成的首要条件。 胆囊结石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混合性结石或黑色素结石。如今,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胆囊结石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4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胆囊炎常是胆囊结石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少数患者会出现胆绞痛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的阵发性疼痛,或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此外,还存在上腹隐痛、胆囊积液和Mirizzi综合征等症状,右上腹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若合并感染可有明显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使用药物或其他非手术方式可以完全溶解或者排尽结石,手术仍是最常见的胆囊结石治疗手段。其他如溶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经皮胆囊碎石溶石等非手术方法危险性大、效果不肯定,不推荐患者使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手术已经十分成熟,对于有症状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手术切除胆囊,如有必要可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术,手术方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伤口小、恢复快、癫痕小等优点,目前已作为主流手术方式。此外,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也应考虑手术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不需积极手术治疗,需观察和随访。 胆管结石为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结石,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的肝总管和胆总管结石为肝外胆管结石,汇合部以上的结石为肝内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按照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结石。原发性结石多为棕色胆色素类结石,其成因与胆汁淤滞、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道异物、胆管解剖变异等因素有关。继发性结石主要是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内引起,多为胆固醇类或黑色素结石,也可因肝内胆管结石排入胆总管引起。肝外胆管结石平时无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腹痛或黄疸,如继发感染,可表现为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疽。 肝内胆管结石又称肝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而难治的胆道疾病。绝大多数为含细菌的棕色胆色素结石,成因复杂,主要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淤滞、胆道解剖变异、营养不良等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常呈肝段、肝叶分布,可双侧同时存在,也可多个肝段、肝叶分布。由于胆管解剖位置的原因,左侧结石比右侧多见,肝左外叶和肝右后叶为最常见的两个部位。患者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和胸背部胀痛不适,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伴发急性胆管炎时引起的寒战、高热和腹痛。 胆管结石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为尽量取尽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去除感染病灶,通畅引流胆汁,预防结石复发。对单发或少发(2-3枚)且直径小于15mm的肝外胆管结石可采用经十二指肠内镜取石,但需要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合并胆管炎者,可应用抗生素、解痉、利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保肝及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措施,争取在胆道感染控制后再行择期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和胆肠吻合术进行治疗。无症状的肝内胆管结石可不治疗,定期观察、随访。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者应手术治疗,除上述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方式外还有肝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积极的方法,肝切除术去除了结石的再发源地,可防止病变肝段、肝叶的癌变。 胆石症虽常见,但可防控。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提前控制,防患未然,善待胆囊,从现在开始。 (六安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陈巧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