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文化地标绽放艺术魅力

——六安红剧场点亮城市文化新生活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绿水青山,红色六安。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六安红剧场以其独特的魅力,点亮城市文化新生活。
  2022年,市文旅局通过市场化委托运营方式,引入安徽演艺集团接管红剧场的商业演出,三年来,通过精品剧目引进、文化惠民、公益服务、院团帮扶、文旅融合和宣传创新等举措,全力将六安红剧场打造成“六安城市文化会客厅”,为六安文旅事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至今,已举办各类活动196场,观演人数超8万人次,网络总曝光量突破610万,观剧成为六安市民文化生活新常态。
引进精品剧目 坚持文化惠民
  依托安徽演艺集团资源,六安红剧场构建“红色文化+经典艺术+国际视野”剧目矩阵,形成剧目扶持、剧院运营、商业演出一体化产业链。剧目引进方面,从红色精品剧目《红船》,到古韵佳作《水月洛神》;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民族交响诗《大运河》,到中国评剧院《祥子与虎妞》;从斯洛伐克国家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到俄罗斯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团《天鹅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同时,融入长三角剧场联盟,链上合六同城化,引入开心麻花《夏洛特烦恼》《婿事待发》、慈溪瓯乐团《听·瓷》等优秀剧目,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在市财政的有力支持下,红剧场引入每年不低于42场A、B、C类商业剧目,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成本的方式,将票价均价控制在200元以内,远低于一二线城市定价标准,广大市民能以不到一线城市50%的价格欣赏到高品质的剧目,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蝶变》、俄罗斯原版舞台剧《安娜·卡列尼娜》等44场热门剧目10元惠民票几乎是上架即售空,惠及群众近2万人次,在红剧场持续的艺术滴灌中,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次次高品质的文化大餐,艺术欣赏消费习惯逐渐养成。开展“市民开放日公益电影放映”“观剧体验”等12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覆盖人群超16.5万人次,构筑零门槛艺术空间。
普及高雅艺术 赋能本地院团
  在做好商业演出的同时,六安红剧场全力保障市重大文化活动用场需要。累计承办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推优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安徽省群星奖赛事、鄂豫皖三省四市(五市)大别山民歌邀请赛、“四大名著”专场音乐会、全市性文艺赛事等重大公益性活动70余场。同时推出“艺术公益行”“小小体验官”等系列体验活动,组织福利院儿童、乡村学生、老年群体近距离感受高雅艺术,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同时,安徽演艺集团通过票房全额返还、营销全链支持,助力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金安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两家六安本地院团实现商业化演出新突破。《深山幽兰溢芬芳——冯晓薇庐剧演唱音乐会》《金刚台姐妹花》《天仙配》等精品剧目成功开启市场化运营,线下演出上座率超80%,线上线下累计吸引观众达10万人次,为六安庐剧、黄梅戏等国家级非遗文化注入新生机,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效满足了市民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出国有文艺院团市场化发展的“六安路径”。
擦亮城市品牌 助力文旅融合
  助力六安文旅融合是六安红剧场发展的新方向。打造“演出+”运营模式,拓展演艺新空间。策划“演出+文化消费”,与皖西宾馆等19家六安本地企业“跨界”合作,推出“住酒店、看演出”套票及专属优惠票价,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文化消费体验,提升游客停留时长及消费转化,让“过客”变成“留客”。“演出+剧场生态”,吸引餐饮、电子产品等商家入驻,以剧场为中心、客流为基础,带动场馆周边摊点群、酒店集群及“戏前晚餐”等多元餐饮服务周边业态聚合,形成“剧场商业圈”,打造艺术观赏与文化消费聚集地,推动“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构建文旅消费新高地。
  宣传工作是剧场的必修课。六安红剧场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矩阵,实现创新破圈。媒体矩阵宣传,及时发布演出预告、活动资讯等信息,建立市级媒体合作机制,推出“进剧场观好剧”“跟着演艺游六安”等专题报道,累计发布信息200余条,网络曝光量超34万人次;场馆联动宣传,打造“剧场+”模式,成功举办“强国复兴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物换花520瀑布花海”图书捐赠、沉浸式演出《说唱俑》及科学实验剧《科技馆奇妙夜》等“剧场+四馆”主题活动。同时,还邀请国家一级演员、非遗传承人助场,为六安代言。“梅花奖”得主何云、袁媛、陈新琴登台献艺;“金钟奖”得主庄云龙走进皖西学院开设公益课;获“荷花奖”“五个一工程”“文华奖”的舞剧《水月洛神》及李伯男执导的话剧《郁达夫·天真之笔》等剧目悉数上演,进一步擦亮城市品牌“新名片”。
  “因为一座剧院,爱上一座城。”六安红剧场以艺术为笔,描绘文化惠民画卷,用艺术之光点亮市民文化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