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耕”新 绿涌皖西
本报记者 杨 子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淠水悠悠,润泽皖西沃野;山川叠翠,绘就振兴新篇。近年来,我市锚定农业强市目标,以科技为笔、改革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从麦浪翻滚的千顷粮田,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致富基地,再到白墙黛瓦相映成趣的和美乡村,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皖西大地上徐徐铺展,奏响激昂奋进的时代乐章。 稳粮保供筑根基 沃野田畴绘“丰”景 春日暖阳下,记者走进叶集区洪集镇大桥村,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新图景跃入眼帘。曾经高低错落的小块田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平整良田,笔直的田埂如棋盘般纵横交错,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基本竣工。其中,2000余亩稻虾示范片田与3000亩普通水田焕发着新生机,彻底改写了过去“小块田、薄土层、低产量”的旧貌。 “以前都是零散的小块田,土层薄、产量低,灌溉也不方便。”据大桥村村委会副主任吴成龙介绍,自去年10月项目启动以来,通过土地平整、沟渠疏浚等工程,曾经高低不平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规整连片的大农田,不仅便于机械化作业,抗旱能力也大大增强。看着眼前的变化,种田大户潘永华满脸喜悦:“现在改成高标准农田,机械进得去,插秧效率高,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这正是我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写照。2024年,全市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6万亩,位居全省第二。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上,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在稻虾田发展再生稻,实现“一田双收”。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918.33万亩,稳居全省第五。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引导土地适度流转,大力推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2024年,全市50亩以上规模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达1.8万户,累计流转面积334.9万亩,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15万亩。此外,还制定科学的种植茬口调整方案,推广优良品种,推进水稻机插秧和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2024年,全市水稻机插秧率达65.2%,新增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86.25%。全年粮食总产73.5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 特色产业促增收 乡村振兴添活力 “你瞧这些大白鹅,哪是普通家禽?分明是会走路的‘金疙瘩’!”春风拂面,养殖户张圣尧正将饲料均匀抛洒,看着蜂拥而至的鹅群笑得开怀。他掰着手指算起经济账:“鹅苗每只35到42元,出栏时按每斤16、17元的市价,单只12到14斤的成鹅已是可观收益,再加上鹅蛋、鹅绒,鹅全身都是宝!” 走进裕安区狮子岗乡的家园养殖有限公司,宛如一幅鲜活的春日牧鹅图。成群结队的皖西大白鹅或曲颈梳理如雪羽毛,或在草地上昂首踱步,此起彼伏的“嘎嘎”声奏响欢快乐章。谈及未来规划,张圣尧眼中满是憧憬:“未来我们计划扩建标准化养殖区,还要带着周边农户成立养殖合作社。咱们‘抱团取暖’,从鹅苗培育、生态养殖到深加工,把‘鹅经济’产业链做精做长!”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重点推进茶园、中药材基地改造提升和白鹅、麻黄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2024年,全市新建规模种养基地95个,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金融支持方面,创新开发龙头企业贷等金融产品,为726家经营主体融资7.22亿元。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净增14家,总数达494家,位居全省第一。同时,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度和承载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综合产值分别达389.44亿元、368.9亿元。 和美乡村展新貌 幸福生活入画来 漫步在金寨县槐树湾乡万冲村熊楼中心村庄,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以前村里道路坑洼不平,垃圾随处可见。现在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住着特别舒心!”村民孙晓华高兴地说。 槐树湾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创新“六星评比”“多网合一”等治理机制,先后建成6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26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实现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的蝶变。 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在“两带三环”和美乡村示范带科学布点,按照“村庄美、产业特、市场主体强”的标准,“一村一策”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2024年,全市成功申报21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位居全省第二;新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94个,数量全省第一。 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扎实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万村清万塘行动。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实施农村改厕39.95万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深化改革促发展 绿色发展提质效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我市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改革试点。裕安区整区推进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2024年任务,其他6个县区试点乡镇延包合同签订率达96%,超过全省平均进度。同时,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推进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上,我市强化安全生产排查监测,开展农业农村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平安渔业”创建,开展“变拖专项整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24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9775批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3294批次。 此外,大力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落实化肥施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4.5%,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超6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84%,农膜回收率达85.9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4%,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