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天使”“飞”入寻常百姓家
——皖卫附院(市二院)开展高标准“家庭医护”侧记本报记者 谢菊莲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有没有面对家里失能患病老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或者在给患病亲人换管、插管、伤口清洗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近年来,皖卫附院(市二院)高标准“家庭医护”新模式及时帮您解决燃眉之急,美丽细心专业的白衣天使真的就“飞”入寻常百姓家啦! “护士,麻烦您来我家帮我老伴更换尿管。”“这个周末,能安排人陪我老母亲做个全身体检吗?”……近年来,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家庭“网约护士”悄然兴起。患者通过手机预约,即可享受专业护士上门提供的换药、采血、更换尿管、胃管等护理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免去了往返医院的奔波之苦。自2020年3月起,皖卫附院(市二院)在六安市率先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将专业护理延伸至患者家中。这一创新模式凭借其便捷性和专业性,正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家庭的青睐和赞誉。 从“你来我医院”到“我进你家门” 饿了吗?下个单,外卖小哥微笑服务送到家。这是你正常身体饥饿时的本能反应;假如您或者家人患病需要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时候,除了急诊拨打120之外,您会想到什么?那就是家庭“网约护士”的特殊服务。 “叮……”这时,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护理部总护士长邵丽莉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您有新的预约服务订单,待确认。”她迅速打开手机小程序“家庭医护”平台,以护士身份登录查看订单信息,并第一时间致电下单用户。 原来是一位家庭医护的老服务对象—70多岁的徐老太需要上门更换导尿管。邵丽莉介绍,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由于疾病需要长期留置尿管,平日由年迈的老伴照料。留置尿管需要定期更换,而这一次,徐老太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出现导尿管引流出血性液体。老人子女急慌慌地发来信息。邵丽莉立即邀约长期为该患者服务的护士,带上导尿包、血压器及可能用到的应急物品,赶到老人家中,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是跌倒过程中尿管受到牵拉,导致尿路黏膜损伤出血。她们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为老人更换了尿管,并及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 “过程中,我们一直与老人家聊家常,分散老人的注意力,减轻其紧张情绪,一方面交代留置尿管平日里要注意的事项。”邵丽莉说,专业护理不仅操作科学规范,而且注重患者的心理关怀,这也是“家庭医护”服务的重要内容。 “以前换尿管得叫救护车,叫车又抬人,去医院挂号、排队、检查,折腾大半天。现在手机点一点,专业护理人员很快就能上门服务,方便又安心!”徐老太的老伴说起“家庭医护”服务,连连竖起大拇指。 自2020年3月皖卫附院(市二院)在全市率先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以来,医院精心选拔并培训了近百名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家庭医护”专业团队,已开展千次以上的上门医疗服务。患者只需在“家庭医护”APP、医院公众号或小程序下单,即可预约32项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涵盖面极广,从为卧床老人处理压疮、更换尿管、胃管等基础护理,到为孕妇做胎心监测、新生儿黄疸监测等专项护理,陪同就医,都能“一键搞定”。该院护理部主任徐绍莲表示,三甲医院创建成功,更要求我们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准,以专业技术优势,为患者及其家属做细致入微的护理,想病患之所想,让涓涓暖流直抵需要的人心田。 缕缕人间况味与万千城市温度 护士长廖海燕气喘吁吁地爬上六安市金安区一老旧小区里一幢民宅的6楼,为独居多年的刘奶奶服务。刘奶奶的女儿定居美国,老人患有糖尿病足,老伴又去世得早,伤口需要定期换药。女儿每次通过手机小程序为老母亲下单。 “还记得几年前第一次上门时,刘奶奶蜷缩在床角不让碰,说她的脚溃烂严重,气味难闻,担心吓着我们。”廖护士长没有急于操作,而是缓缓地坐在床边陪老人聊了半小时家常。老人情绪逐渐放松后,她才开始按照规范流程处理伤口。如今每次上门,刘奶奶都会笑盈盈地边换药边和她聊天。 “我的青春时光里,会永远记着晓丽姐。”这种温暖,16岁的高二女孩小雨体会更深。前年她在上海做了右腿矫形手术,术后每月要往返上海换药复查。“光车费每次就要2000元,每次总花费需要6000元左右。我打满固定钢架的腿进不去电梯,我妈就背我上下5楼,衣服都被汗浸透了,尤其害怕触碰到伤口,特别麻烦,又难受。”小雨说话间眼眶泛红。 2023年12月,由于天气寒冷,小雨下肢因外固定原因不能穿裤子,外出不方便,6个钉孔感染化脓,脓液浸透纱布往外流……她在手机上搜索“求救”信息,意外发现了市二院的“家庭医护”平台。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家庭医护”平台下了第一单,伤口专科护士王晓丽和同事凭借专业的护理技术,严格遵循消毒、清创、包扎和宣教等操作步骤,经过多次上门服务,钉孔感染迹象逐渐消失。 “两位护士姐姐每次为我换药,需要忙活一个多小时,还不厌其烦地教我妈妈怎么护理、如何搭配营养餐,让我特别感动。”小雨动情地说,在与护士姐姐的多次深入交谈中,她渐渐走出了疾病带来的“阴霾”。 护理部主任徐绍莲很有感慨地说:“我们不仅仅是在送医上门,更是在传递一座城市的温度。” 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多元挑战 作为新生事物,尽管好评如潮,这支“车轮上的白衣天使”队伍在上门服务过程中仍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 “和发达城市相比,部分群体对家庭医护的理解与接受程度还相对滞后。”徐绍莲介绍,其实对于那些失能、术后康复等特殊病人来说,“家庭医护”可能是一项更为合适的选择。专业护士上门服务,免去了特殊患病群体来回奔波的劳顿和费用支出,也让他们享受到更为专业和细心的服务。 “目前,家庭医护的服务对象还没有延伸到边远乡村,仅为城区方圆10公里范围,致使那些需要服务的农村老年患者和特殊人群没有享受到这项便利服务。”医院分管负责人表示,希望下一步借助分级诊疗体系,搭建起覆盖全市的“家庭医护”服务网络,能与市、县(区)及乡镇卫生院实现服务联动,让那些行走不便、确实有上门服务需求的患者都能享受到这份福祉,真正达到“患有‘医’靠”“‘医’无所忧”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