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绘就乡村新图景
——舒城县棠树乡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侧记本报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王韬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人间四月,春光明媚。棠树大地既有金黄灿烂的田园风光,又有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还有乡村治理的新局面……近年来,舒城县棠树乡深入实施“千村引领 万村升级”工程,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铺就和美乡村“底色” 走进棠树乡洪院村,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簇簇、一丛丛、一垄垄,一片连着一片,像铺了一地的金子。油菜花与错落有致的民居、蜿蜒的山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乡村画卷。 金黄的油菜花不仅是春日美景,更是洪院村发展的“金色引擎”。洪院村不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采取“水稻+油菜”轮作方式,大力发展粮油产业。 “今年,我们村通过‘稻油’轮作模式,种植4000余亩油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预计每亩产约300斤油菜籽,4月底采收后,每亩能增收450元。”棠树乡洪院村党支部书记周家银说。 “我们有了钱,心里有了底气;村里有了钱,修路装路灯,更有面子。”提起洪院村的变化,村民汪观新称赞说:“我们现在是‘底子’‘面子’都有了。” 近年来,棠树乡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油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做足“生态+旅游”文章,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棠树乡共种植油菜面积2万余亩,不仅保障了“油瓶子”,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也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实现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筑牢和美乡村“本色” 如果说乡村美了,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百姓富了,就是“根子”上的实惠。 在棠树乡窑墩村丝瓜络种植示范基地里,只见一垄垄丝瓜长势喜人,碧绿的瓜藤浓密如绿色帐幔,藤叶间朵朵开放的小黄花,犹如摇曳的金色小喇叭点缀其间。“今年丝瓜行情看好,加上咱们的丝瓜品质又好,不愁没有销路。”窑墩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山说。 窑墩村种植的丝瓜为络用丝瓜,是传统的中药材,且天然纤维网络细密,产品加工可塑性强。丝瓜晒干后,加工成丝瓜络,主要供应中药材厂,还可加工成枕芯、床垫、化妆品、厨房用具等生活用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多少钱,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窑墩村村民苏成凤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窑墩村的丝瓜络产业只是棠树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立足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整合资金,打造了北部莲花城和稻虾共养基地,南部大白桃、大棚蔬菜基地,东部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旅游大道万亩油菜示范片,培育了稻鱼综合种养、莲藕、茡荠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提升和美乡村“成色” 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村庄焕新颜,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行走在棠树乡烽西村的乡间小道上,目光所及之处,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用这张‘存折’里的积分能到村‘道德银行’兑换实物,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对我精神上的鼓励。‘存折’里积分越多,脸上就越有光。”烽西村村民杨安全激动地说。 为激发村民勤劳致富、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棠树乡把“道德银行”当作创新基层治理、增强发展动能的抓手和平台,充分发挥“无事”找书记的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文艺、文明乡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对村民的“美德”进行打分,以“实”字推进“积分制”落地见效。如今的烽西村,村民从“一旁看”转向“一起干”,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我们把村民的日常行为,由传统口碑评议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数据指标,为无形的村规民约赋予‘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争当好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烽西村党支部书记汪大中介绍道。 自棠树乡“道德银行”投入运行以来,已吸引4000多户居民开户,累计积分超17万分。 乡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风文明不断提高……如今的棠树乡,正在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华丽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