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跳回“农门” 逐梦田园

——裕安区“草莓村”里的新农人本报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天刚蒙蒙亮,裕安区城南镇关王庙村的草莓大棚里已亮起点点灯光。00后青年王衡像往常一样麻利地套上沾着泥土的工装,跨上电动三轮车驶向田间。晨雾中,他娴熟地推开塑料大棚的门,红宝石般的草莓在绿叶间若隐若现。
  2023年从江苏农林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王衡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外出谋职打工,而是选择回到了家乡,作为远近闻名的草莓村,故乡在王衡的心里一直是一种牵绊和希望。
  当一些同龄人还沉浸在游戏世界中时,王衡的一天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凌晨6时,他便早早起床下基地摘草莓,经过紧张的分类和包装,他又马不停蹄将鲜草莓送到几公里远的周谷堆市场,差不多中午12时,送完最后一份订单,王衡才饥肠辘辘赶到家中吃饭。赶着春节销售旺季,家里虽雇佣了三名采摘工人,但十亩地的面积,仍让他忙得团团转。
  “连着一个月了,根本睡不成懒觉,吃不上早饭,每天早晚客户电话一个接一个催订单,这是压力也是我起床的动力。”王衡笑着说,今年草莓行情受消费降级影响,价格并不太理想,但每天采摘200斤,少说也能挣个2000元,订单多的时候能收入五六千。对于刚走出大学校园的王衡来说,他已经倍感满足。
  这样的工作节奏和收入比例,让王衡越发对家乡的这片土地升腾起一份特殊的情感:虽然很累但浑身充满了干劲。王衡大学学的专业就是作物生产,如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种植结合起来,让这个毛头小伙既好奇又兴奋。
  一天连轴转,丝毫没有见他疲惫之态,到了晚上8时许,整理好第二天早上的收货清单后,他又打开了手机,进入草莓种植户的直播间。
  “就是看别人家怎么种草莓的。”王衡说,虽然这两年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但在实际管理和技术运用中,还有很多困惑,利用晚上一两个小时的闲余时间,看看别人怎么种植和管理,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夜幕下,泛着蓝光的手机屏幕映照出他专注的脸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技术要点:“控旺要掐第三片叶”“腐殖土配比3:1最佳”……
  在王衡的手机里,存满了长丰县种苗基地的考察照片,“未来我想培育早熟半个月的新品种,让老乡们不再为买苗发愁。”王衡说,目前当地市场草莓育苗是短板,每年6-8月份,村里的种植大户会结伴赶往长丰县购买草莓苗,连着几天逛市场,有时候选出的苗全靠碰运气,在后期种植中才发现有的上市晚有的产量差强人意。
  距离王衡家草莓基地不足一公里外,1994年出生的汪磊正在捯饬自己的草莓直播间。他打造的“高垄草莓精品示范采摘园”里,近一米高的栽培架上红果累累,慕名过来的游客无需弯腰就能体验采摘乐趣。
  “这叫高垄种植,比传统栽培亩产量能提升50%以上。”汪磊说。201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金融学专业后,汪磊曾在上海一家台企做过几年外贸,工资颇为可观,但随着回乡创业的情感日益强烈,2021年毅然回到家乡。
  “我父亲母亲就是种植草莓的,但他们的种植和营销都走的传统路线,我想我们这代年轻人,能在家乡的土地上做点什么,或者,能玩出点新花样。”汪磊说,2021年回乡后,他流转了十余亩土地,跟随父辈的足迹发展起草莓种植,每年除了草莓种植采摘旺季,会有几个月的农闲时间,他会参加技术培训和考察学习,用来充实提升自己。
  2024年,汪磊看到农旅市场发展趋势,在村两委的指导扶持下,将自家七亩传统草莓基地改建成高垄精品草莓采摘示范园,通过抬升种植平面、精准控温控湿等技术,将草莓种在高垄之上,不仅方便游客采摘,也催生出好品质,亩均效益实现倍增。
  草莓品质好自然不愁销路,但为了顺应时下流行的直播销售,汪磊还开通了自己的草莓直播间,经常将自家的精品草莓展示给广大网友。精品草莓通过精心挑选,包装讲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卖出的价位要高出普通草莓30%。
  带着露珠的“红颜”草莓48小时内能抵达长三角城市;草莓采摘大棚内,手机支架、补光灯成为新农具,00后主播用地道的六安方言讲述草莓故事……有着二十余年种植历史的“草莓村”,在年轻人的参与中,如今正经历着产业升级的嬗变。
  记者了解到,历经多年品质改良,关王庙村如今形成了以“红颜”草莓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全村目前种植面积达1200亩,亩产草莓2000-3000斤,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余户。其自主品牌“关王妙”草莓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