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肩负使命勇担当 挺膺奋进新征程
——市发改委2024年工作综述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发改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履行综合参谋部、创新实战部、改革推进部职能作用,聚焦“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2024年全省发展改革业务工作综合评价中,位居第3位,较上年前进6位。 坚持牵头抓总,经济运行实现回升向好。长考虑、短安排,落实稳增长政策,制定《贯彻落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责任清单》和《“补短板、稳增长”若干措施》17条。坚持定期调度与走访帮扶相结合,成立经济运行工作专班,按月赴县区开展经济运行“一对一”调研指导帮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左右。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和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等“三个重大”谋划。 坚持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积极开展新质生产力研究,分析六安市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方向。组织开展安徽省生物蛋白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纳入省战新名录企业数量达到478家,较年初净增85家,争取省新兴产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4920.8万元;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8.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全省第4。实施服务业20项重大工程,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4家,总数达209家;六安国际汽车城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六安紫荆花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纳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绩效评价奖励名单,长江精工获批省“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靖童科技入选安徽省绿色物流领军企业20强。7家消费场景成功入选“2024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百佳”,数量全省第3。 坚持有效投资,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全面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要求,细化“稳投资”举措,清单化闭环式推进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服务方式,常态化开展“单月调度督导通报、双月互比互学互看”活动。全市列入省重点项目清单项目94个,年度计划投资229亿元,预计完成投资302.3亿元,占年度计划132%;572个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计划投资671.25亿元,预计完成投资797.5亿元,占年度计划119%。瞄准宏观经济政策投向,编印项目申报指引,累计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项目229个,获得资金支持151.2亿元,资金份额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其中建安投资增长16%左右、连续1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金安通用机场建成试运行,合霍阜高速霍邱段建成通车,和襄高速、中煤电厂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合武高铁六安段、S20长丰至固始高速霍邱至皖豫界段、S94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等开工建设。 坚持协同发展,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坚持东向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年新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142个、总投资404亿元;夏星食品、九仙尊等48家市场主体被认定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合六同城化,编制合六同城化实施方案,推动金安区与合肥市瑶海区、庐江县共同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深化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对口合作工作在国家评估中位列“综合成效较为突出”等次,园区合作共建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与松江区建立跨省域园区利益共享机制。坚持西向拓展,与信阳黄冈召开三市一体化协同发展党政联席会,共同编制《鄂豫皖三省毗邻地区黄冈信阳六安三市一体化协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获国家发改委函复。印发《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机制和工作清单》,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与上海湾区高新区合作共建,新签约上海方向项目4个,总投资18.1亿元。 坚持绿色发展,节能降碳有序推进。积极开发利用风光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开发区适宜建筑屋顶光伏全覆盖行动,稳步实施风电乡村振兴工程,有效推动6兆瓦以下地面光伏电站建设规模管理。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约75万千瓦,总量达571万千瓦、全省第三。金寨县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省首批零碳产业园区。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叶集夏尔特拉风电一期10万千瓦、华电六安电厂一期40MW/80MWh新型储能、首矿大昌16.5MW/33MWh用户侧储能建成投运,高皇、山杜220千伏等变电站建成投产,六安-霍邱-颍上天然气干线项目全线建成。开展新一批13家重点用能企业“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7%,超省下达目标1.1个百分点,全年预计可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组织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全省唯一。 坚持造福群众,民生举措更有温度。搭建全市民生工程信息管理平台,50项民生实事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实现营收将突破260亿元大关,《聚焦汽车产业“小切口”破解新能源营运车辆商业保险投保难题》获评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优秀”改革创新案例。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省内率先出台《六安市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管理办法(试行)》,争取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和水库移民后扶资金共7.84亿元。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全链条、全环节拧紧粮食安全责任链,坚决守住管好“皖西粮仓”,持续提升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广“信易贷”模式,开展信用修复专项行动,我市城市信用状况综合指数排名居全国261个地市第13位,为历史最好位次。规范价格管理,维护公众利益,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规范我市殡葬服务项目定价行为。推进“惠民菜篮子”规范运行,2024年累计销售惠民商品363.5万斤,让利于民285.9万元,惠及121.2万人次。 2025年,攻坚克难、加压奋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挺膺担当、忠诚履职,不断开创发改工作新局面,为推进六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