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马头集许氏三烈士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0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六霍起义独山暴动领导人许希孟

  位于皖西烈士陵园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许继慎铜像
  对越自卫反击战孤胆英雄许明习
  2011年6月20日,许继慎纪念馆建成开馆,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许继慎烈士亲属合影留念。前排右一许明祥(过继的孙子,许希孟长孙),右三何碧霞(媳妇),右四许民庆(儿子),右五许智伟(孙子),右七许明鑫(堂侄孙),后排右二许婧(曾孙女),右三谢菡萏(曾外孙女),右四许智文(孙女),右五谢志辉(孙婿)。  许挺 供稿
  无尽的思念——许希孟烈士子孙四代在互联网上观看前辈许继慎、许希孟资料。右起:许冠中(长玄孙)、许挺(曾孙)、汪俊红(曾孙媳)、许明祥(长孙)、方真如(儿媳)。            2007年高晓黎 摄
  徐航

  马头集紧靠淮河的主要支流淠河的东岸,位于今六安市的金安、裕安、霍邱、淮南市寿县四县区的交界地带,从前是皖西“茶麻水道”的著名驻点,历史悠久,关隘要地。1600多年前的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里,便记述了马头集的山川大势。从马头集地下发掘出的汉代五铢钱和日本“宽永通宝”钱币(铸于1626年),证明马头集历史上在境内外商贸交易的繁华。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马头集曾设立巡检司(衙门尚存);清雍正二年(1724年),马头集曾设绿营兵制的“汛”;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马头集正式建镇,为六安县新建四镇之一。从上述可见封建统治者对马头集利害的重视。“一埠二厂三马头”,为六安县家喻户晓的谣谚。新中国建立前夕,马头集为马头区、马头镇政府驻地。上世纪五十年代,马头集为六安县直属镇。
  在长夜漫漫的数千年,马头集犹如一盏明灯,照在六寿霍三县交界之地,闪耀在淠河东滨,任春风秋雨洗涤容颜,傲立于天地之间。
  马头集在解放前夕,常驻人口达3万人,以“金、文、马、许”四大姓氏为主。而据马头集《许氏宗谱》记载:明初,许氏三兄弟许银、许镇、许禄从豫章南昌府生米镇迁到寿州安丰塘附近定居,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这个在六安、合肥、淮南三市均有分布的大家族。后来,经“三公”发展成九个支系,成为本祖或支祖,许氏人口重心逐渐南移至六安州马头集,成为马头集四大宗族人口最多的望族。到了清光绪年间,许氏户数已达1000多家。群众常说:“金八百(户数),文一千,姓许的出来半边天。”
  许继慎、许希孟所在的马头集许氏家族,属于“弼公支系”。弼公以下,历经许译、许官、许国华、许谦、许尚启、许世俊、许德、许必科、许有、许大山、许子裕,接着传到许继慎父亲许克兴,整整十三代,清清楚楚。
  旧社会民不聊生,马头集四大家族的绝大部分人,都在死亡线上挣扎。许继慎祖上从八世许德那一代,就从马头集流落来到六安城南土门店。
  许继慎的祖父许子裕,号有堂,是个忠厚的长者。许继慎的父亲许克兴,在亲堂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故人称“许二先生”。许克兴是个读书人,虽然屡试不第,但他长于岐黄之术,不得已,就在家里坚守“成春堂”中药铺。因此,许继慎、许希孟少年时尚不缺衣食。
  许克兴的长子许继慎,字谨生,原名许绍周,字旦如,又名禹庭,生于1901年。“五四”运动时期在安徽领导学生运动,1923年在上海大学旁听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后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叶挺独立团参谋长,72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红四军十一师师长、红十二师师长兼皖西军分会主席。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人民军队早期的杰出将领。
  许克兴的次子许希孟,原名许绍贤,字义庭,化名娄月桥,生于1903年。1926年2月,周恩来派遣许继慎回乡建党。许继慎回到土门店,当即发展许希孟和李童、王子久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土门店党小组,许希孟任党小组长。许继慎返回广州后,土门店党小组同舒传贤、周狷之、吴干才等人取得联系,在独山一带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经党组织推荐,许希孟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教育下,成长为皖西革命地区的重要领导人。结业后,许希孟回乡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担任中共六安县委候补委员、中共六安三区区委书记等职,并于1929年底,参与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独山暴动,打响了六霍起义第一枪,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立下了历史殊勋。
  1929年12月16日,许希孟为了恢复地方组织,与中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干才、中心县委常委、军事部长朱体仁等3人,利用雪天在郝家集高永成成衣楼开会,不幸被前来搜乡的地主武装姚子厚匪部发觉。朱体仁在自卫还击战中当场牺牲;许希孟和吴干才在突围中被捕。敌人对许、吴二人严刑拷打,但许希孟和吴干才始终保持革命机密。残酷的敌人恼羞成怒,就在独山杀害了许希孟和吴干才,并将两人首级连同朱体仁头颅,写上“共匪匪首许希孟首级”等字样,放在六安北城门头上示众多日。
  听说许希孟被害,许继慎、许希孟的寡母吴氏及许希孟的夫人罗运玘悲痛欲绝。此时,许家长子许继慎,尚在上海从事共产党中央的统战工作,家中已无更多男人主事。许继慎的元配汪贤清,从娘家借来10块大洋,请罗运玘的父亲罗享前去与当局交涉,将许希孟尸体赎回来。
  面对许希孟、吴干才躺在一起的血肉模糊、分辨不清的无头的尸身,罗享前错将吴干才的尸身带回,导致了吴干才尸身和许希孟头颅一起下葬,埋在苏家埠南八里滩;而许希孟尸身和吴干才头颅一起,被吴家人下葬埋在西河口。
  许希孟去世时年仅26岁,留有两个儿子:6岁的许光耀,4岁的许光曙。许希孟入土没几天,许希孟、许继慎兄弟俩那个曾经拜过把子的同学、当时担任铲共团团长的杨杰三,就来到土门店看望许希孟的母亲吴氏,假惺惺地说:“伯母,别难过!共产党素来无情无义,是左手拿刀杀儿子,右手拿刀杀老子的组织。希孟不听我的话,没有改邪归正,真是太可惜了。老人家你赶快通知你大儿子许继慎,让他不要再干共产党了。”说完,随手假惺惺地掏出3块大洋放在桌子上。吴氏看出了他的不怀好意,冷冷地告诉杨杰三说:“我儿子干的事是对是错,自有公论。”并谢绝了杨杰三的3块大洋。而杨杰三见到吴氏如此“不识抬举”,竟然把许希孟的两个儿子抓进了禁闭室,意欲斩草除根。幸而得到舒传贤、周狷之等地下党领导的千方百计营救,两个孩子才逃脱了魔爪。接着,许继慎、许希孟的母亲吴氏、许继慎的元配汪贤清、许希孟的夫人罗运玘及两个幼小孩子一家5口,为了生命安全,只得逃离土门店,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靠要饭维生。
  直到1930年冬,许继慎率领红一军东征皖西,在兵临六安城下时,才将家人5口找到。并经组织批准,在麻埠街七里桥的后方医院旁边一座破旧房子里暂时安顿下来,过“供给制”的生活,总算不至于饿死。但转眼又是灾难,11个月后的1931年10月,许继慎被张国焘诬陷为“改组派”“第三党”“AB团”,被害于河南新集箭厂河,一家人又一次失去了顶梁柱,孤儿寡母三代人因为许继慎家属的身份,开始了更糟糕的困境。
  许继慎为何被害?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说:“白雀园‘大肃反’是鄂豫皖根据地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将近三个月的‘肃反’,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杀害,极大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据我所知,红四军南下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蒋介石的特务头子曾扩情,派一个姓钟的特务来给十二师师长许继慎下书,搞反间计,表示欢迎许继慎部队去投蒋,定将受到优惠待遇,云云。许继慎立即将特务逮捕,连人带信一起送到军部处理,曾中生和我审讯了特务,转送分局处理。我们还给分局写了封信,说明根据许继慎同志的一贯表现,他不会有什么问题。敌人下书是搞的阴谋,企图离间和破坏我们。”徐帅特别强调:“张国焘,这人不是没有能力,是品质不好。他是借口肃反,剪除异己,建立个人统治。”许继慎成了他手下的第一批受害者。
  许继慎被害后,许家三代包括两位幼童5人,全被抓捕,但因许希孟是著名烈士,又加红一师师长刘英多次出面向肃反人员做工作解释,肃反人员才将5人放出。可是不久,刘英将军率军西征并在湖北战死,一家人的生活无人问津。不得已,汪贤清和罗运玘妯娌俩,靠卖炸油条维持生计。“肃反”的人还三天两头将汪贤清拉去批斗,要她宣布与许继慎断绝夫妻关系,使汪贤清几近崩溃。许继慎母亲见大儿媳可怜,于是便对她说:“孩子!你来许家也没过到好日子,继慎活着的时候,对你也没啥感情,你俩虽然圆了房,但你在这个家也没生一男半女,如今继慎不在了,你这样受苦受累跟着我们,为娘于心不忍。孩子,你还是改嫁吧!”
  汪贤清自幼就失去父母,七岁时就来许家做童养媳,为人贤惠通达,婆母吴氏也宽厚善良,两人情同母女;她同罗运玘也相处融洽,名为妯娌,宛如姐妹。现许氏兄弟英年遇害,两个侄子嗷嗷待哺,一家人血泪交迸,岂能分离?听了婆婆的话。汪贤清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涕泪双流地说道:“娘啊娘,我生是许家人,死是许家鬼!宁肯碎尸万段,也不会改嫁!”站在一旁的罗运玘听到嫂子的话,妯娌俩紧紧搂到一起,哭得死去活来。
  许继慎的母亲吴氏,一来拗不过自己的大儿媳,二来为使大儿媳免受侮辱,当即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一家人趁早离开这个伤心地;第二,征得罗运玘同意,将她和许希孟大儿子许光耀,过继给许继慎、汪贤清做儿子。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汪贤清、罗运玘搀扶着婆母吴氏,携带着两个幼儿,悄悄地逃离了麻埠街。由于三个寡妇都是小脚,行走艰难。他们一路乞讨,脚下也没有目标,也不知要去哪里。土门店是回不了了,思来想去,只有去苏家埠南边的八里滩要好一些。那里住着罗运玘父亲罗亨前一家,许继慎、许希孟的亲妹妹许绍英(生于1908年),也在两年前嫁在距八里滩不远的横排头村。一家人来到八里滩,得到罗亨前的庇护。在罗亨前的安排下,一家人暂租了两间草房安顿下来。汪贤清、罗运玘克服了种种艰难,既纺棉花,又靠给人缝缝补补、洗浆衣服,艰难度日。
  许希孟、许继慎先后牺牲后,有人说:马头集的许氏祠堂的文昌宫盖得太高,出不了大人物。这是勘舆家的一种说法,一般人不去究竟,但给许继慎、许希孟后代一个强烈的提示:我们的那个根、那个家族情结,任啥疾风暴雨也无法抹去。土门店的许家与马头集许氏宗族始终血脉相连,苍天厚土,瓜瓞绵绵!
  有一件事,使土门店许氏世代难忘:许家本是书香门弟,汪贤清、罗运玘妯娌俩就是自感生活再艰难,也要让许光耀上学读书,她俩忍辱负重,把许光耀送进私塾,读了几年书。当时,戚家桥的许氏族叔许建九,建议她俩将许光耀送到新式学校上学。但这对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许建九建议妯娌俩,可以到老家马头集,寻求许氏宗族祠田公款的帮助。于是,望子成龙的汪贤清,在炎炎夏日,不惜裹着小脚的艰难,步行一百多里地,第一次踏上老家马头集,为她的养子许光耀求“赞助”。到了马头集,汪贤清很快找到了马头集许氏家族宗祠主事、开明士绅许斗南。汪贤清自报家门并说明来意,许斗南对孤儿寡母十分同情。在许斗南排除种种压力、鼎力支持帮助下,这笔家族公款很快到位,许光耀才得以进入六安县立中学读书,22岁毕业后,被推荐担任苏家埠方氏祠高等小学校长,成为了抗战后期及解放前期苏埠教育界砥柱中流的人物。
  在许氏宗族许继慎家族这一支,之所以数代绵延、子孙繁盛,关键有许继慎母亲吴氏、许继慎元配汪贤清、许希孟夫人罗运玘这三位寡妇的支撑。吴氏32岁守寡,48岁、50岁时两个儿子被害。她精明强干、处事通达,咬牙坚持家庭运转,1947年在乱世无助、无望中死去,活了67岁。罗运玘1955年去世,50岁刚出头。而汪贤清则逝于1960年,活了59岁。这三位母亲堪称中华妇女的典范,亦可称之为豪杰。
  许继慎还有两位夫人未曾踏足土门店,但也值得我们深深地怀念。一是谭冠玉,广东阳江人,出身于贫苦家庭,她是黄埔军校医院护士,与许继慎一见钟情。1925年二次东征胜利后,部队停在汕头,谭即奔许继慎而去,两人回到广州后即生活在一起。1929年12月底,两人的儿子许民庆在上海诞生。1930年春节过后,许即受中央军委周恩来委派,来到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红一军军长,许民庆尚不足百日。许民庆17岁时,母亲谭冠玉因肺病死亡,弥留之际,她告诉儿子,你老家在安徽六安,父亲名叫许继慎,是国民党团长。填档案时,许民庆误将父亲名字写成“许继续”,解放后写信到六安,当然是“查无其人”,又因他说父亲是“国民党团长”,解放后每每受整,吃罢了万般苦头,差点丢了性命。后在上自徐向前、朱蕴山等领导的关怀下,终在湖南湘潭国营江南机器厂找到了许民庆,时为1982年,许民庆已53岁。许民庆是一位工程师,他与夫人何碧霞,生了两男两女,均生活在南方。许民庆夫妻及子孙4次来六安认祖归宗,参加有关许继慎的纪念活动。他于2024年以95岁高龄在湖南湘潭辞世。
  许继慎最后一任妻子王望春,英山县人,是英山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哥哥王鄂峰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当时任红15军的一个师长,后来也被张国焘杀害了。王望春当时是许继慎当师长的红12师政治部的一位秘书,同红12师参谋长(原红一军参谋长)熊受暄夫人王如意是闺蜜,两人见许继慎勇敢威武,工作繁忙,于是王如意就把王望春介绍给了许继慎,两人在英山县土门潭结了婚。许继慎被害后,在英山主持肃反的是原红一军政委曹大俊,就把王望春逮捕了,要她揭发许继慎的罪状,但王望春坚称许继慎没有罪,一心为党,一心为百姓。最后,曹大俊就令人将怀有身孕的王望春用大刀砍杀在英山一个叫下河摆的地方,年仅20岁。
  许继慎说过:“战争的勇与怯,是对革命忠实不忠实的标志。”自古两淮多杰士,身为马头集人的许继慎,血管里流着祖辈英雄的血液,发扬了先辈彪悍、勇猛之风,战场上从来把生死置之度外。1927年5月17日,许继慎在叶挺任25师师长的72团任团长,率部3个营在武汉近郊纸坊镇平息夏斗营叛乱。战斗中,许继慎先是腿部负伤,他用绑腿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冲锋陷阵。不料,一颗炮弹穿透他的左肋下部,血流如注,他将流出的肠子推回,继续冲锋。可是,又一颗炮弹穿他右肋出右胸,击穿左手,他血染征衣,倒在血泊中,昏死过去。退出战场在武汉养伤未及痊愈,他去南昌要参加“八一”起义,在周恩来“受伤人员一律不参加起义”的指示下,他只得离开南昌。1927年底,许继慎得叶挺急召,到汕头参加广州起义,到汕头后广州起义已经失败,许继慎赶到香港见到叶挺,受命回转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军委从事统战工作。
  中共中央为了统一鄂豫皖苏区和鄂豫皖红军,开启大别山革命的新阶段,将许继慎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一军军长。周恩来同志说:“许继慎这个同志我了解,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与他有很大关系。他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从1930年春到1931年初,许继慎实任鄂豫皖红军主帅9个月,将鄂豫皖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后组建的三个红军师,紧紧“捏”到一起,从2100人发展到兵强马壮,在运动战中大量歼敌3万余人。当时红军战士编歌说:“跟着许继慎,革命向前进;天天吃饱饭,越打越有劲。”
  许继慎,虽然1945年中共七大已为他平反昭雪,但因其死于后来噤若寒蝉的苏区内部“肃反”,他的名字在中共党史、军史中一直被隐去而不见天日。1981年6月30日,许继慎遇害50周年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首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公开称赞许继慎是“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红军杰出将领”,许继慎的名字和他为党为国英勇奋战的一生,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1989年,中央军委颁布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十大元帅在内的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名单(后增至36位)。其中建国前牺牲的8位军事家中,第二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许继慎,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新四军军长叶挺之后。
  2009年,为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许继慎又光荣地当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上述种种,不仅是许继慎、许希孟的光荣,也是皖西人民、安徽人民以至中国人民的光荣。许继慎、许希孟兄弟所建的历史殊勋,将让马头集许氏子子孙孙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永志不忘。
  马头集许氏三烈士的第三位,是许明习。
  许明习(1958-1984),原六安县马头集新街选区人。1978年4月入伍赴东海前线。第二年应他强烈要求调任云南某团九连二班班长。1980年10月在收复罗家坪大山战斗中荣立一等功,所带二班荣立集体一等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炮排排长。1984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进攻148高地又荣立两次二等功。同年7月12日,在坚守一五一高地时英勇牺牲,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
  在马头集许氏宗谱辈分字派排序中,有一句曰“之子克绍,光明正大”。许继慎谱名许绍周,许希孟谱名许绍贤。这么算来,许明习比许继慎兄弟小两辈,属爷孙辈。
  许明习在收复罗家坪大山的战斗中,孤身深入虎穴,与敌人短兵相接,毙敌10名,摧毁敌暗堡两个,为主力按时夺取罗家坪大山扫清了障碍。他火线上入党,荣立个人一等功,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
  罗家坪大山战斗胜利后,许明习“孤胆英雄”的名声,在团、师、军和大军区传开了。限于文章篇幅,只能长话短说。许明习的另一次“孤胆英雄”举动,竟然与如今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发生了关系。
  原来在1984年6月21日,排里在阵地内长时未见到许明习,于是向连指挥所报告了这一情况,连长命令在全连阵地内找寻,还是不见。于是,他立即赶到连指挥所,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团指挥部。团长张又侠听到这一情况也很紧张,要求继续寻找。连长在搜寻中发现800米以外越南边民有几头水牛正向我方阵地走来。接着发现,原来水牛后面是许明习以低姿匍匐之态在驱赶。
  “农民习气!”团长张又侠知后大为震怒,“他回阵地后,立马叫他到团部来,老子关他的禁闭!”并交待团通讯员小李,首先设法下了许明习的枪,原来在团部沙盘战术推演中,许明习曾以亲自参加过的罗家坪大山拔点作战为例,多次同团长据理力争过,团长多次领教过他的得理不让人的犟驴脾气,为了不必要的麻烦计,团长首先设法解除许明习的武装。
  当许明习走进团作战室所在的院子,小李“热情”地要把他的枪弹拿去擦一擦、理一理。这时,团长从作战室一步跨出,近乎于吼:“许明习!你擅自脱离阵地近3个小时,当做何种处理,你自己说!”
  许明习此时异常平静。他的一个重大心愿,由于水牛成功赶回而近乎完成。因此,他气定神闲地说:“团长,我能不能先请教你一个问题?”
  “说!”团长怒气未消。
  “我排自作战开始至今,你知道牺牲多少战士吗?”
  “这……”,团长一时语塞。
  “13人!”许明习自问自答,“他们中有6人家庭特别困难,连一头耕地的牛都没有。他们的阵亡抚恤金每人才800元,连买头牛都不够。如果战争结束我还健在,我要把赶回的6头牛逐一给他们家里送去。至于如何处理我,我不在乎!而且也不会记恨于你,毕竟,我是违反了战场纪律的!”
  许明习每月工资56元,除了生活费、烟钱、零花钱,所剩无几。而6头水牛价值近万元,要许明习挤出万元,是不可能的。
  团长张又侠怔了一会后,明白过来了。他强忍住泪水,紧跑几步上前抱住许明习:“好兄弟,错怪你了!你没错,你做得对!”团长泣不成声地说,心里愧悔交加:悔的是,差点冤枉了一个十足的好同志、好部下、好兄弟;愧的是,因为误解的缘故,致使参加过两场大战而且在每一场都立战功的许明习,在职务上至今还在“原地踏步”。
  稍后,在团党委常委会上,团长张又侠力荐许明习到2营7连任连长,这个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岁月匆匆,40年过去了。如今,许明习长眠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坡烈士陵园第14排19座墓。清风徐徐,松柏依依。
  许明习本来是可以不死的。他3次放弃了保送到北京高级步校等校深造的机会,表示“边境不宁,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战士。我是战功荣立者,更应该留在前线!”
  许明习本来是可以不死的。当时团部已接到通知,部队将于1984年7月30日换防到后方休整。7月12日上午,许明习的提拔任职命令通知到7连指挥所,要求当天报到。许明习带着继任者在战壕内绕阵地走了几个回合后,细细交待了所有情况。最后,许明习还要带继任者到现场交待潜伏哨的安排。就在他跳出战壕站在壕沿边,刚刚立起身,来自敌方的一声枪响,他一头向前栽倒,再也没有醒来。
  情况报告到团指挥部,团长张又侠再也忍不住热泪涌流。他立即拿起电话,命令团属炮兵群向敌人阵地开炮。“轰隆!轰隆!轰隆!……”为许明习送行的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南疆群山。
  噫噫!刘邦《大风歌》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许明习以青春和热血,庄严地、成功地回答了这样的叩问。
  马头集出现有近两千年历史,西滨淠河,地近淮河,民风强悍,自古多文武兼备,力挽狂澜,保家卫国,尽瘁桑梓,慷慨悲歌之士。她如今似乎容颜衰老,繁华不再,但马头集许氏三烈士,无疑给她装点异样的光辉,并预示她将青春永驻,与世长存!
  (注:此文许继慎、许希孟家世情况的写作,参照许继慎、许希孟双烈士曾孙许挺同志已发表的多篇文章。特致谢意。)
        (本版图片均由许正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