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红绿融合”绘新景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上接一版) “我们在抖音、携程上都推出了套票,将民宿、周边景区门票、亲子采摘等项目捆绑在一起,达到了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目的。”肖阌晖颇为骄傲地说道。 作为农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果旅融合产业在张店镇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近年来,张店镇连续承办了省市级脆桃展品大赛,并连续多年作为市桃花节的主会场。如今,全镇脆桃种植面积达3.35万亩,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解决了当地及周边群众近3万人的就业问题,户年均增收8000元。 文旅融合:红色记忆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来到松林岗村张家店战斗烈士陵园,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映入眼帘。整座纪念碑以三把烈士大刀托举“八一”军旗为形,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悬“浩气长存”匾。 该纪念碑高达19.47米,这一数字巧妙地纪念了1947年那场意义非凡的张家店战役。细心观察,碑基正面镌有陈锡联司令员亲笔题写的“张家店战斗胜利及革命烈士纪念碑”字样,字迹间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敬仰。碑基侧面,则以生动的浮雕艺术再现了当年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英勇场景,令人肃然起敬。而碑基背面,则详尽地记载了张家店战斗的全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依托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张店镇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和资源,依托张家店战斗烈士陵园、皖西大裂谷等,打造“红绿融合、文景互彰”特色文化旅游矩阵。 这不,随着人流涌入,张店镇不少原本闲置的民居、学校都派上了用场,目前,该镇共有7个研学基地。九月山庄就是由闲置小学改建而成,也是该镇最早开展研学游的地方。负责人陈德勤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1万人左右过来研学。 “我们先后体验了木匠手工、剪纸、除草等活动。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收割稻谷,传统方式是需要农民伯伯手动收割,现在都用大型的机械来收割,效率高多了。通过亲身体验,使我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将加倍努力学习,长大后用知识改变生活……”最近,来基地开展研学实践的学生络绎不绝,孩子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收获颇丰。 为了适应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九月山庄研学项目从最初的单一化到现在的游、玩、学三合一,从研学到劳动课教育,从理论讲解到培养动手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孩子们不仅可以体验木匠手工、剪纸、农耕项目等十几个传统文化活动,还可以了解稻文化。基地种植的450亩生态旱稻,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健康的食物来源,也成为研学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次有学生们过来研学,我们都会和对方沟通交流,希望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需求,获得一些反馈。”陈德勤表示,他们将继续拓展研学项目,推出系统教育课程,让研学时间从一天延长到一周,同时扩展就餐和住宿容量,满足更多学生的研学需求。 “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各类资源,培育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等文旅产业,让传统乡风乡韵焕发时代光彩。”方燕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 党建引领:旅游线上的先锋作用 在张店镇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党建引领始终是一条主线。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主动识变、科学应变,将党建工作融入旅游发展各阶段、旅游业态各领域、旅游要素各环节。“我们推动19家非公企业党组织与镇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重点企业党群组织全覆盖。”张店镇党委副书记李秀娟介绍说,按照“党组织+村办公司+农户”模式,村集体通过入股分红实现收益,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劳务服务、房屋出租、售卖农产品等方式户均增收8000余元。 该镇还落实“企业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今年4月份,该镇人大主席卓自伟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了解到皖西大裂谷景区存在高峰期用电难问题,便第一时间对接区级主管部门。经过多次跑部门争取,大裂谷强电项目终于在7月初落地实施,一个月时间便完成760米电缆线铺设任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张店镇,不少党组织书记化身“带货网红”“乡土导游”,传播本地文化,叫响地方特产,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超5000万元。大别山石窟风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胡秀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刚开始做直播的时候,都是提前准备好脚本,对着稿子读。现在好多了,熟能生巧。”胡秀娟介绍说,目前公司党支部,已培养5名固定主播,通过直播推销景区和旅游门票,线上销量达到6000多张。 如今,在张店镇,党建引领下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如火如荼。一项项文旅产业正在茁壮成长,一座座村庄正在展开美丽画卷,一张张笑脸正在诉说幸福巨变。“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旅游+’融合文章,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面对未来,方燕信心满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