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侗·六安茶·六安茶帖
皖西日报
作者:唐云洲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唐云洲
邢侗(1551-1611),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来禽生、来禽主人、来禽济源山主、方山道民、云云亭亭间人,后世尊称来禽夫子。山东临邑(今山东德州)人,万历二年进士,累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三十六岁辞官,筑来禽馆于古犁丘上,读书其中。是晚明时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方志家。邢侗善饮,尤喜饮茶,偏好当世名满天下的六安茶,且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六安茶帖》刻帖。 六安茶帖 笔者在安徽省六安市档案馆看到一件世间较难见到的晚明书家邢侗信札真迹之木刻拓片折页,品相很好,仅有少量坼裂痕。此拓片折页上下高26.5厘米,左右长124厘米,分12片割裱,天头(右)、地头(左)均为高26.6厘米,宽12.6厘米,宣纸拓印,手工装裱,背面戳有“国家图书馆监制章”字样朱纹篆刻方形印鉴。此件是六安市档案馆在收集六安瓜片史料过程中从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拓片真迹中获得的,比较珍贵。从“雪”字分签标题看,应是邢侗胞妹邢慈静主刻的《之室集帖》中的一部分,即第三部分《芝兰室来禽馆真迹》,刻工精良,精彩呈现邢侗晚年信札书法风采。其中部分文字是激赞“六安茶”的,可谓之《六安茶帖》(如图一)。当代修广利先生主编的《邢侗著作全编》里并未收录其文字,经与山东省德州市政协有关人士和书法报社总编辑毛羽先生共同研究,识读如下: 六安茶,细者粗者,皆极鲜极佳。人人争用,不敢自私。分四五两银者,唯门下连赐,发脱幸甚,恃爱矣。即辰束装为东阿之行,一切冗沓甚。归日前作,再不敢逋矣。草草奉复。未罄,所欲具发硎,名邑下车。未几而芳誉蔚然,托在周亲可胜浣鬯。姪婿王葵吾温雅可掬,望河润而裛余波,惟与其进焉。幸甚,荷甚。 这件刻帖精准地传递出:邢侗书法用笔健爽灵动,体势遒纵飞扬,法度谨严,意韵淳古,一派天机,深得晋人三昧,又独具个人风貌,完全不同于世人熟知的邢侗临晋人书之墨迹,艺术价值很高。由此似可鉴知,晚明时期以“北邢南董”称谓邢侗与董其昌于当世书坛之地位而视邢侗为北方书法执牛耳者是理由充足的。 邢侗甚爱六安茶 六安茶在明代已极负盛名,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霍山黄芽、小岘春(六安茶别称)皆产自六安,当时的达官贵人、社会名士都争相趋好,即邢侗所谓“人人争用”。明代三位名士李东阳、萧显、李士实就联句作过一首咏六安茶诗:“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谟小凤团。”(见李懋桧纂修《六安州志·卷十一》,明万历十二年刻本)“七碗清风”化用唐代卢仝《七碗茶诗》末句:“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借指饮茶的最高境界。邢侗极重茶道,非品质佳者、保管善者而不用。《来禽馆真迹》中《鹑鲊帖》就写到:“鹑鲊收得,彭公情致娓娓,但所送茶叶不堪甚,不然昨日岂不先送尝?手茶是贡尖,无味,乃承邈所司不知趣之故耳。”(刘文海编著《来禽馆真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这里邢侗没有指出此茶为何茶,但所言为贡尖者应是好茶(当时六安州之小岘春和寿州南之霍山黄芽,皆属贡尖类细嫩芽茶,均被列为向朝廷贡品),惟保管不善而“无味”,故不堪以饮用,也不能送给朋友。由此可看出邢侗是很重视茶的品质和口味的,而且知晓精心保管对保持茶的品质和口味的重要性。“极鲜极佳”四字更道出他对六安茶的喜爱与推崇。邢侗生性豪爽,怜悯天下,喜交同好,仗义疏财,遇到好物,“不敢自私”,对于这么好的六安茶则“分四五两银者,唯门下连赐,发脱幸甚”。从邢侗著作中可知,邢侗在辞官归隐后自筑泲园,长年在来禽馆中读书、临帖、参禅、锻炼、劳作,并喜欢邀约天下志趣相投之名士来馆中雅玩清叙,往往沏上一壶六安茶,品茗作诗,挥毫作书。他在往来书翰中亦偶有论茶者,如《与王百谷》《与陈广野》等。明清两季,不仅朝廷要求六安进贡好茶,山东、河北、河南等北方多地官场民间都喜欢六安茶,当然普通老百姓大都饮用粗茶,但诚如邢侗所言,六安茶不管“粗者细者”都能“极鲜极佳”,所以广受欢迎。文人墨客以茶会友,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崇尚自然和谐、清静致远、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人文品味的追求并无本质差别,邢侗在自己的来禽馆中恐怕体验得更为深切透彻。 六安茶帖的艺术特色 笔法灵动。《六安茶帖》,笔法娴熟,笔意酣畅,笔势飞动,于迅疾随意的自然书写中流露出丰富的笔法信息。篇首“六安茶”三字起笔稍重,至“安”后轻松而下,笔断意连,一笔贯底,气势奔腾。全篇顺势用笔,十分注意笔画的使转呼应与断续离合,提按有致,灵动多变,从“亲”等字看,又兼章草笔意,更显古雅淳厚,完全呈现不同于古人又迥异于时人的自家特点,与《十七帖》等晋人书明显拉开了距离,点画形态的粗细对比相对大些,有姿态劲媚之感,如“皆极鲜极佳”诸字。使转与方折自然交替,于柔媚中显劲健,丰润中显挺拔,体现出邢侗继承“二王”遒美、追捧元人秀媚、崇尚北方文化刚健雄强风骨的本色。行笔跳跃感很强,点画动势十足,最后三行笔力下沉,线条刚健饱满,有雄强老沉之感,与开篇的恬静轻盈形成对比。 邢侗早期对赵孟頫和王宠拟仪规模,并对唐宋之虞、褚、素、米等法书追摹有加,深信“用笔千古不易”,后对“二王”尤其是《十七帖》用功极深,他的存世墨迹有相当数量的此类临帖作品,无论中堂、条屏,抑或扇面,字体大小皆有,法度谨严又意趣盎然,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汲古深功。而晚年“行押尺牍,不矜庄而自合者”(董其昌语),皆用笔灵动,笔势纵逸,点画娓婉而劲健,表明邢侗在对王羲之书法“坐卧三十年,始克入化”(邢侗语)之后,融入章草淳厚古雅意趣,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曾自言“大抵诗以律而挟古,字用王而杂章”,简括说明其书法之源流。王洽曾在《瑞露馆来禽馆真迹续刻》中跋曰:“盖先生壮岁临‘二王’,肖其形神,海内传之;末年取精愈多,运笔愈化,而无意中天趣淋漓,则往来书牍尤独为海内所珍,故余帖中绝无临晋一笔,此续刻则尽尺牍书也。”“绝无临晋一笔”而又无一笔不自晋人来,正可验证邢侗“入乎规矩,出乎规矩;出乎规矩,入乎规矩,始可与论水墨毫颖之业”的书法主张,也说明邢侗并非不知“扬弃”一味复古,而是遵循学古——入古——化古——出古这个程式,最终化古为我,从而完成个人书法语言的建构。我们从其晚年章草信札《鹑鲊帖》(如图二)可知,邢侗写章草有意识地弱化朴拙而强化秀劲,故虽有章草之淳古而更显右军之风骨,笔势翻卷,别具疾风劲草之象。而当他把章草融入今草创作尤其是信札书写时则只取古意而遗其形貌,所变而莫测。晚明书法家户部右侍郞刘重庆在跋《瑞露馆来禽馆真迹续刻》中称其书“虽海外犹争购之”,“其法凡三变,其拟仪‘二王’,标韵褚米者,其池水未墨时也。晚造玄微,特精章草,拟仪之极,变化出焉。是本乃其尺一往来游神之技,曾无复拟仪之似,变化之力矣!先生书种种入妙,而小书行草之妙,颇足致于此”,清楚地指出邢侗学书汲古过程。《六安茶帖》等《芝兰室来禽馆真迹》和《鹑鲊帖》等《瑞露馆来禽馆真迹续刻》所收之邢侗尺牍书就是这类小字行草书,正是邢侗书学思想的成功实践,而这种实践成果流传非广,未被尚“奇”的晚明书坛和热衷“馆阁体”的清初书坛所看重。 体势遒纵。邢侗书法师法较广,诸体皆习,像赵孟頫一样糅合晋唐,但主要从魏晋而来,更“深得右军神体”(李维桢语),右军书“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唐太宗语)的结体特征为邢侗所继承并有所发展。邢侗晚年尺牍小行草,行笔起伏跳宕,字态俊秀遒劲,结字纵长欹侧,体势贯畅飞动,确有王右军龙跳虎卧之致,亦有米南宫和赵松雪余绪。《六安茶帖》就较为典型。此帖虽不露痕迹地化入章草意趣,部分左右结构字体趋向宽博,如晚、胜、親、掬、润、硎、阿等,但总体上字形纵长,并因横画多右扬向上,造成左低右高的欹侧态势,形成遒逸纵长、欹侧跌宕的美学特征。从开合关系看,其左右结构字形基本呈欹侧势,如前后两个“极”字,畅、脱、佳、然、阿、姪、伏等字,左边向右斜,右边向左斜,造成上合下开;而行、归、浣、私、敢、婿等字则是上开下合。其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字形基本呈纵长势兼欹侧势,如者、装、发、矣、草、芳、荷以及逋、连等字,上半部向左斜,下半部向右斜,形成左紧右松、上下摇曳的姿态,造成左合右开,而几无右合左开。从错落关系看,或左低右高,如私、姪、恃、门、赐、波、涂、馀、惟、润等字,或左高右低,如银、唯、鲜、所、親等字,或上宽下窄,如皆、鬯、沓、装、望等字,或上窄下宽,如再、蔚、周、用、东、未、者等字。这些都造成结体错落,体势摆动,增强姿媚感、遒纵感。从收放关系看,起手“六安茶”三字笔致内敛,温雅而收,至“皆极鲜极佳”便放笔驰骋,遒逸飞动,中间收放交替,大小参差,而至结尾“幸甚,荷甚”则又拉开线条,前一“甚”字和“荷”字,放笔而书,最后一“甚”字,点画缩短,收紧字势,收束全篇,整篇信札的大小收放造成或舒缓或遒纵的张驰节奏,形成连贯起伏的音乐般亦如舞蹈般的节奏美感。就单字而言,左下笔画相对伸展,右下笔画相对收缩,横画左低右高,造成欹侧之势,通篇大体如此。这和其他手札(包括章草)大致相似,构成邢侗独特的草书结体风貌。此外,为了打破均匀呆板,邢侗在书写中极尽穿插变化,强化疏密对比,在二维空间内通过点画结构和上下字之间的呼应萦带、伸缩揖让、简化聚散等手法,有意识地造成平面分割的夸张,制造矛盾,打破常见的匀称的布白,在不均匀不稳定的变化中达成新的变化的均衡与和谐,促成矛盾的最终的和谐统一。如逋、连、进、极、细等字在左边让出大空间,造成左疏右密效果,达成大开大合、奇纵逸宕的视觉感受。 邢侗晚年所构建的这种体势,已经脱离右军樊篱,形成独有特征。王洽在《瑞露馆来禽馆真迹续刻》题跋中给予了生动的描述:“向尝亲侍先生濡毫,见其年六十余,双眸炯如,运腕圆迅,盈楮洒洒,如鸿惊云际,蜃幻海湄,而五陵年少裘马扬扬,白纻舞娘纤腰娜娜,又不足为其蒨逸侠宕也。”评价极高,也很精当,形象生动地评出了邢侗晚年小字草书的遒纵逸宕、欹侧婉媚的体势特点。 气息淳古。邢侗书法从魏晋而来,自然传递着魏晋风度,笔致秀劲,意态淳古,风神俊朗。《六安茶帖》字与字之间虽大小参差点画非连,甚至字距也不小,然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左右映带,上下照应,体势呼应,气脉相连,尤其行与行之间空间疏朗,意境古澹,有萧散脱俗之格,其上下、左右、首尾、行列之间,书写顺畅,一任自然,于变化中求和谐,于古澹中显豪纵。邢侗此件作品深追魏晋古意,冶化右军笔法,融入章草意蕴,取意元人秀媚,甚至有米芾行书的跳跃,李邕行书的雄健(尤其后三行),可谓法韵兼备,调高格雅,读之古雅气息扑面而来。试想,若是真迹原作,那是怎样的“鸿惊云际,蜃幻海湄”!王铎是见过邢侗真迹的,曾在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邢侗手札真迹《闻且有》札、《所具有》札跋曰:“邢太仆老笔峥嵘,与黄慎轩皆能纵横,结构严纠尤为难事。”“老笔峥嵘”所表达的无疑是雄健古厚的气息。 综合各类文献可知,邢侗恪守儒家正统,秉承忠孝信义,既儒雅谦和,又豪爽旷达,为人乐善好施,为官政绩突出,声誉甚好。如万历《南宫县志》卷十三艺文志所辑《尚宝丞王世懋送邢侗令南宫序一篇》中说邢侗“为人温恭而易直,敏而谨于事,是又文于吏而不蹈其过者。”邢侗尤擅诗文,一生著述颇丰,今人修广利先生编录其《来禽馆集》等诗文著述共辑成十册。邢侗是晚明“中兴五子”之一(其他为王穉登、李维桢、董其昌、冯时可),其诗“以律而挟古”,其文有建安风骨,当世操觚之士,都推邢侗为盟主,他们以“复古”为名,致力于改良传统文化,倡导雄浑宏正、高古典雅的“齐风”。晚明大臣、文坛领军人物李维桢称其“文体沿六朝,而精凿整洁,新奇充满,出入秦汉,无六朝人‘强造不根,夸多伤烦’之病,”赞其为北方第一才士。邢侗这种品行性情、胸襟眼界及诗文素养,必然深深地烙印于他的书法实践,使书风自然兼具温雅与豪放气息。 邢侗早年仕宦游历较广,深感南方温雅秀媚书风的魅力,承认元明以来南方保持着文化统治性话语权,但仍然认为北方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始终保持着对北方文化的自信,骨子里充满对自己家乡山左文化孔孟之学的骄傲,清楚地认识到南北文化自然形成的差异:“北上风格,南上色泽。南之不能为北,而北之不能尽折而为南,从来远矣,”而“北人书多怒强气,南人多挛缩气,唯是不落积习,不囿风靡,矫然物外,我思今古未获我心。”意图不落积习,不囿世俗,正本清源,弥合南北之不足,追求“揖永和之高步,复淳化之大雅”。所以,他的作品在追摹“二王”风雅高格的基础上,总是流露出北方文翰的豪气与劲朗,自有不同时人的独有气息,淳古、遒逸、豪宕、和雅之气溢满纸间,一派古雅和隽永。 《六安茶帖》,足以说明邢侗晚年书法艺术的精妙高超。
|